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裕王妃的其他三位姬妾见此情形,也都是难掩喜悦之色。
其中,最高兴的就是陆采莲了,她跪在地上,用眼角的余光偷窥着不远处坐着的景王妃,只见她一脸木然,像是什么也没听到一般。
这景王妃原本也是京城闺秀,做姑娘的时候,和陆采莲常见的,采莲嫁给裕王做侧妃之后,景王妃每每在背后议论道:“好好一个侯门嫡女,却甘愿去给裕王做妾,真是自毁前程,愚昧之极!”
这些流言传到采莲耳中,她心中常自不忿,如今听太后这般一说,再看着景王妃,心中暗想:“王妃的妃,和皇妃的妃,可不仅仅是一字之差,待日后王爷登上大位,我要日日召你进宫给我磕头!”
宴毕,众后妃命妇们又陪同太后到御花园看戏,看太监放烟火,热闹之极。
裕王妃夹杂在人群中,正仰头看明亮的焰火冲破天际,耳畔突然有人道:“奴婢见过王妃。”
裕王妃低头一瞧,却是裕王的生母,自己的正经婆婆杜康妃宫里的管事宫女彩云,便笑道:“彩云姐姐,母妃方才还在陪太后看戏呢,现在却不知在哪里。”
“我们娘娘已经回宫了,这园子里待会要放鞭炮,娘娘怕宝哥儿小,禁不得那声响,叫您把宝哥儿抱到咱们宫里去呢。”
裕王妃答应了一声,想着婆母定然还有话要对自己说,又见那三个姬妾正看得开心,就没带三人,自己带了乳母,抱了宝哥儿去了杜康妃居住的咸阳宫。
到了咸阳宫中,只觉屋里温暖如春,婆婆早已换了家常玄色鱼戏莲叶锦袍,端坐在炕上,忙上前插烛般拜了下去。
杜康妃摆了摆手,叫她先去解下披风,再来说话,又抱起宝儿抚弄一番,方道:“今日太后的话,你也听到了,这么多年了,我悬着的一颗心,总算也放下来了。”
“太后能说出今日的话,也是多亏了母妃多年来在宫中伺候太后幸苦之功。”裕王妃低声道。
杜康妃唇边泛起一丝苦笑:“这么多年来,我在这宫里受的苦楚,你们哪里知道!也罢,只要三郎将来能继位,我做娘的,哪怕立刻死了,也是心甘情愿。”
“母妃言重了——”裕王妃一句话没说完,就有小太监来报:“娘娘,裕王来了。”
语音刚落,就见裕王疾步走了进来,脸上有着明显的怒容。
杜康妃便道:“这大冷天的,又是什么事情惹你不高兴了”
“母亲方才不在场,若在场,只怕也要气得发晕。”裕王解下身上的大氅,递给彩云,咬牙回答母亲的话
杜康妃皱了皱眉头:“再不高兴,也不能在你皇祖母大寿的日子里,现出这般神气吧,这若是被靖妃宫里的人看见了,不知又要生出多少口舌来呢!”
“今日便是老四,他——居然跟儿子穿了一模一样的衣裳去太和殿给祖母贺寿!”裕王越想越恨。
杜康妃瞟了一眼儿子身上穿的那件丁香色刻丝锦袍,袍子胸口处,赫然用金丝绣了二龙戏珠,便问:“那大臣们可有说什么?”
裕王道:“无人敢说什么,只有礼部的王侍郎说他这般穿着不合规矩,只说了一半,就被礼部尚书徐阶用眼色制止了。”
杜康妃冷笑道:“不说,不等于心里就赞同,三郎,不信你等着瞧,不出三日,必然有大臣弹劾景王此事。”
说完,话锋一转,笑道:“你媳妇从太后那里带回来的,可是好消息呢!”
“母妃,是什么好消息?”裕王忙问。
裕王妃便把太后的话细细述说了一遍。
裕王听完,怒火果然立刻熄灭,笑吟吟地道:“如此看来,那一日一次的点心,可真没白送。”
“光是太后发话,是没有用的。”杜康妃横了儿子一眼:“为今之计,是让你父皇坚定心意,实实在在地将册封的旨意颁下来。”
裕王一想,果然如此,太后已经七十高寿,若突然薨逝,世上再无人能左右父皇心意,可是,父皇为何总是不肯见自己呢。
正凝神细想,却见彩云来报,慈宁宫太监来给裕王妃赏赐。
母子三人出门跪接了赏赐,却是一个描金牡丹花纹的锦盒,裕王妃亲自上前,打开盒子一看,里面宝光耀目,尽是珠花,宝钗,步摇等贵重的首饰,每一件都是价值不菲,比裕王妃头上戴的,明显贵重了许多。
看着满盒珠宝,裕王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母妃,您这几日,还是要往太后处多走动,只说孩儿思念父皇,实在想一睹慈容。“
杜康妃缓缓点了点头。
第17章 大火()
这日晌午,蒋太后午睡方起,宫女们伺候着梳洗过了,便坐在炕上细细地品西域进贡的马奶茶;又和贴身伺候的大宫女晚秋谈论了一会奶茶与中原茶叶之间的分别。
突然有小太监来报:“皇爷来了。”
太后尚未说话,嘉靖帝就已经走了进来,行礼道:“儿子给母后请安。”
太后看了儿子一眼,只见他一身明黄道袍,袍袖之间,隐隐散发出草药清香,便知他是刚炼完丹药,不由得皱了皱眉头道:“炼丹的时候穿道袍也还罢了,怎么平日里连龙袍都不穿啦。”
“母后教训的是,的确是儿子疏忽了,儿子回头就吩咐下去,所有的道袍上都要绣龙就是。”嘉靖低头看了一眼自己身上的道袍,如此回答母亲。
见儿子如此执迷,太后暗暗叹了口气,不再提道袍之事,转而道:“三郎那儿子,倒真是乖巧可爱,昨儿乍一见我,便脆生生地喊太太。”
嘉靖面上露出一丝微笑:“那孩子很像三郎小时候,乖巧听话。”
“你从来不待见那对父子,怎会知道那孩子像他父亲?”太后瞥了一看炕桌,晚秋忙又沏了一碗马奶茶,双手奉给太后。
“母后言重了,三郎是儿子亲骨肉,儿子又怎么会不待见他。”
“难为你倒还记得三郎是你的亲骨肉!”太后从晚秋手里接过马奶茶,冷笑道:“瞧你素日里行事,不知道的,定以为三郎是抱来的养子,四郎才是你的亲儿子呢!”
面对母亲的挖苦嘲讽,嘉靖只有苦笑,并不辩解。
太后却并不打算就此放过儿子,喝了两口马奶茶,又道:“如今二郎殁了也有三四年啦,这储位之事,你倒究是怎么打算的?”
听母亲提起二郎两字,嘉靖不由得想起已逝的太子,心中一痛,凄然道:“似二郎这般英武聪明的孩子,不可能再有了。”
“再好的孩子,终究是没了,自他去后,母后瞧着你头发都白了一半,你可也要想开些。”太后见儿子伤心,想起逝去的孙儿,也是不自禁地难过起来。
此时天气晴朗,阳光透过明黄纱窗照射进来,殿内一片敞亮,太后看着纱窗怔怔地出了回神,又道:“那一年,二郎和三郎一起被册封为太子和裕王,谁知传旨的太监们糊涂,竟然将两府的圣旨弄混了,册封太子的诏书居然送到了三郎手上……”
嘉靖脸上神情一动,没有说话。
“那时候,就有人议论,说三郎可能是天命所归,现在看来,可不是就天意吗。”太后凝视着儿子:“皇帝,天意难违啊!”
嘉靖张了张嘴,犹豫再三,终于道:“母后的话,儿子都记在心里,儿子心里,自有分寸。”
太后心中不快,将那斗彩成窑盖碗往炕桌上用力一顿:“你嘴上顺从,可实际上又是如何行事?我正想问你,昨儿四郎竟然穿了与他哥哥一模一样的服饰,是何道理?”
嘉靖低声道:“四郎少年心性,爱好些美食华服,也是常有的事,未必是心里真有什么想头。”
太后大怒:“昨儿的事,王公大臣私底下议论纷纷,再这样下去,如何了得?”
见母亲脸上气得通红,嘉靖忙上前跪下:“母后息怒,儿子即刻就召四郎进宫,训诫他一番,也就是了。”
“光是训诫四郎,又能有多大用处!”太后喘了口气,继续道:“太子之位,乃国之根本,国本不定,人心又怎能安宁!立三郎为太子乃天地间的正理,可你偏疼四郎,冷落三郎,岂不是叫天下人齿冷?”
嘉靖沉默良久,方道:“儿子定然不让母后忧心,明日就召见三郎。”
见儿子终于表态要见孙儿,太后这才舒了口气,她心里明白,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儿子生来固执,今日能争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于是微微一笑,仔细端详了儿子一眼,见他眼角皱纹又加深了好些,胡子也有些花白了,不由得想起三十多年前,儿子以藩王世子身份继承皇位,为了给自己这个王妃争到太后的名分,不顾众大臣反对的,甚至不惜与权臣决裂的往事;心里微微酸楚。
见母亲目不转睛凝视自己,眼神里流露出爱怜的神色,嘉靖心中一软,歉然道:“儿子不孝,不能让母后安心颐养天年,还要为后辈的事操心。”
太后柔声道:“娘这把年纪了,不盼别的,就是盼着子孙过得顺心了,倒是你,虽说一心修道,可后宫那几个年轻妃嫔,也该眷顾些,你只有两个儿子,太少了些。”
嘉靖低声说了声是,便不再言语。
太后又道:“娘知道你的心,那端妃去了那么多年了,你——也不要再去怪谁了。”
听到母亲提起端妃二字,嘉靖浑身一震,随即又恢复了平静,淡然道:“时候不早,儿子还要看奏折,不打扰母后了。”
说完,便起身告退。
次日,裕王便奉召进乾清宫面圣。
接到太监的口谕时,裕王心中欣喜异常,吃了一半的早点,立刻放下,装扮停当了,便火速往宫里赶来。
嘉靖坐在龙椅上,看着跪在地下的儿子,许久未见,这孩子的身量好像又高了些,自己三个儿子中,若论仪表,倒是这三郎最为俊美出众。
“三郎,这金砖地,跪着就不嫌太硬太凉么,快起来吧。”
见父皇对自己和颜悦色,裕王心里更加安稳了,他站起身来,仰脸看着父皇,低声道:“儿子乍见父皇,欢喜得紧,只要能一睹父皇慈容,儿子情愿日日跪这金砖地。”
见儿子语音诚挚,嘉靖心底也是一热,温言道:“这些日子,你那几个讲官可都教会了你什么文章学问?”
“回父皇,朱子百家的文章,先生们都一一传授。”
嘉靖点了点头,闭上眼睛,回思了一会往事,睁开眼睛又道:“三郎,今日父皇叫你来,是想跟你说一句话。”
“父皇请说,儿子一定谨记在心。”
嘉靖凝视着儿子,缓缓道:“你且记住,无论何时,你都是父皇最寄予厚望的儿子,好生用心读书,不要辜负了父皇当日苦心孤诣给你选的好老师!”
“父皇——”裕王才喊了一声,下面的话就梗住了,自从太子死后,他那颗患得患失的心,终于在父皇的这句话下获得安宁,他只觉心头一块大石轰然落地,那重量,几乎让他站立不稳。
嘉靖看着激动的儿子,微微一笑:“此间谈话,只有我父子二人知晓,休要让第三人听到。”
裕王刚要答话,就听见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朱衣太监竟然不经通传,便跑到了殿门外。因为跑得太急,跨过门槛的时候,脚被拌住,一头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