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继妻-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祝王妃对常润之表现地一向友善,虽然不亲近,但偶尔见面的场合,对她都多有照顾。

    祝王妃对刘桐夫妻轻轻点了个头,祝王看了她一眼,又看向刘桐,声音粗噶道:“九弟还不走?”

    “祝王先请。”刘桐对祝王无甚好感,干巴巴说了一句。

    祝王暗哼了声,转过身来先要扶祝王妃上马车。

    祝王妃不动,视线却看向莫氏。

    莫氏顿时面露委屈,期期艾艾地转向祝王:“王爷”

    “还愣着干什么?”祝王心下烦躁:“还不趴下好让王妃上车?”

    莫氏面露屈辱,慢慢跪下趴着,由着祝王妃踩着她的背上马车。

    常润之看得有些目瞪口呆。

    祝王妃为人冷清,传言之中只说她孤傲,从没有她虐待下人的事传出。

    可今日之见

    常润之还在愣神中,祝王已经紧跟着祝王妃上了马车,车轱辘转悠着,渐渐驶离了这片地方。

    委屈的莫氏上了另外一辆简陋小车,临上车前似有些怨恨地看了常润之一眼。

    常润之挑挑眉,嗤笑一声。

    “走吧。”

    刘桐示意常润之进车厢,自己跨上马车,招呼车夫驭马。

    车内,常润之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思议,遂问道:“令人跪下,以背为凳,助人上马这正常吗?”

    刘桐看向常润之,反应过来笑问道:“你是指祝王妃?”

    常润之点点头。

    刘桐道:“前朝是这样,不过自大魏建朝起,就已经废止了。”

    “那祝王妃这是”

    “可能那个侍女得罪了她?”刘桐道:“你没看她当着祝王妃的面儿,还公然用那可怜相唤祝王,企图博取祝王同情吗?一看就没脑子。”

    常润之张了张嘴,半晌后好笑地摇了摇头。

    “笑什么?”刘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常润之轻轻捏了捏他的鼻子:“笑你真可爱。”

    刘桐纳闷。

    常润之轻声道:“你没认出来那是谁?那是之前在我们府里当值的莫女官。”

    刘桐诧异地张口,半晌后才失笑摇头。

    原来,那侍女是莫氏。

    与他的原配妻子长相有些许相似的莫氏。

    可怎么,他已经不再在意那样的相貌了?即使见到她的模样,心里也已经起不了什么涟漪,甚至他还这么轻易就将之忽略了。

    刘桐侧头看向常润之,伸手握住她的,柔声道:“既然都打发出府了,何必再关注她。”

    常润之道:“我也没有特别关注她,就是觉得很惊讶。”

    她怀孕之事公布出去之后,祝王妃来九皇子府探望她,说起莫氏进了祝王府的事时,表现很自然,形容莫氏时用了“跳梁小丑”四个字。

    如今看来,祝王妃也的确是没将莫氏放在眼里。

    就连祝王,对莫氏也不像是上了心的模样至少比起对祝王妃来说,差得太多了。

    常润之就觉得,祝王再有不是,对祝王妃的心思,那的确是显而易见的,这也算是他的可取之处。

    想着,常润之就不由在心里感叹。

    人呐,都有弱点,有些显露人前,有些却不为人知。祝王的弱点可能不止一个,但祝王妃定然是其中之一。

    不知道,太子等人的弱点,又是什么呢?。

第二百三十六章 战事() 
自从瑞王走后,刘桐整个人比从前更为稳重了。

    或者说,他在一步步学着瑞王,渐渐朝着瑞王的模样转变。

    他学着瑞王和民间人士谈笑风生,学着瑞王在朝堂上就某些不会触及到太子的根本利益的事上据理力争,学着瑞王冷静谨慎地处理交托到他手上的差事。

    他广交民间朋友,暗地里与志同道合的朝臣来往频繁。

    他变得更忙了,陪伴她的时间,几乎只能挤出来。

    九皇子府从从前的籍籍无名,渐渐变得门庭若市。

    身为皇子妃的常润之自然也忙碌了起来,隔三差五的就要招待各府女眷。

    春末时节,援军兵马到了燕北关。

    鲜卑王所率军队见此情状却仍不退兵,狮子大张口,要大魏割地赔款。

    消息传来,大魏京城里议论纷纷。

    太子主张议和,祁王礼王不表态,圆滑地表示依父皇之意。

    元武帝拿不定主意,以此事垂询众位臣工,主战、主和之人泾渭分明。

    太子言,既然鲜卑有退兵打算,那就需另遣派一路议和代表,前往燕北关,与鲜卑人商议停战之事。

    元武帝没有立即答应,私心里想来也是不满鲜卑人随心所欲开战,累得大魏军队来回奔波。

    既然援军已至,不妨先杀一杀鲜卑人的气焰。

    元武帝遂将此事暂时压下,想着等下一次燕北关的战事情况传来,再行定夺。

    紧接着传来的,都是两方僵持不下的消息。大魏大军压境,据守燕北关。鲜卑人则仍旧驻守在燕北关外,对燕北关内大魏领土虎视眈眈。

    元武帝仍旧没有对此事作出裁决。

    气候渐热的时候,燕北关传来忠武将军遇袭伤重,仍在治疗之中的消息,而燕北大军,则因此决定,出燕北关,迎战鲜卑人。

    得到消息的那一晚,刘桐一夜未眠。

    常润之陪着他站在门边。

    “我小时候,人很倔,受了委屈也不愿意和人说,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想法,就觉得这是丢脸的事儿,不该告诉他人。”

    刘桐望着屋檐下挂着的灯笼,灯笼中微光闪闪,他轻轻笑了笑:“然后有一次,宫里刚发了份例,一个宫人哄骗走了我刚拿到手里的银两,却恰好被五哥看到了。”

    常润之柔声道:“然后呢?”

    “然后五哥把人给截住了,问我那宫人是不是骗走了我的银子。”刘桐哂笑:“我那会儿好面子呢,梗着脖子说,银子不是他骗走的,是我给他的,因为我觉得钱财乃身外之物。”

    常润之意外地抬起下巴。

    “那会儿很蠢吧?”刘桐轻笑,低声道:“可五哥是什么人我脸上情绪掩饰不住,明明白白的写着我说谎呢,五哥怎么会不知道他让人将那宫人给押走了,把银子还到我手里,只说了一句话。”

    刘桐定定道:“他说,小九,别人占了你的东西,哪怕你拿不回来,你也不能将之拱手送人,叫人看轻。”

    他顿了顿:“五哥不会把前途,拱手让人。”

    常润之轻轻抚着他的背,轻声道:“嗯,瑞王福大命大,不会有事的。”

    刘桐笑着拉过她一只手。

    “我知道,五哥不会那么轻易就便性命给丢了,他若是那么容易就丧了命,那就不是我认识的五哥”

    刘桐长吐了口气:“我只是在想,明日,或许在朝堂上又有一场硬仗要打。这一次,五哥不在,留我一个孤军奋战,我不能输。”

    朝堂的事常润之甚少过问,但她相信刘桐可以处理好。

    因为刘桐知道,远在燕北关的瑞王,还等着他留在京中为他将来的回归,铺平道路。

    他怎么会倒在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战?

    第二日,刘桐顶着一双浮肿的眼睛上朝。

    因瑞王在燕北关遇袭,导致燕北大军与鲜卑结束僵持局面,悍然开战之事,朝堂上争吵不休。

    一派说鲜卑欺人太甚,无视大魏国威,既然开战,那就打得鲜卑人再不敢进犯。

    一派说和气生财,大魏泱泱大国,这般进犯鲜卑领土,未免有以大欺小之嫌。

    甚至还有人说,瑞王遇袭伤重只是片面之词,事实如何还有待核实。

    这个说法一抛出来,话题便有些歪了,某些大臣开始讨论起瑞王到达燕北关后,是如何监军燕北军队的。

    太子向来多疑,顿时皱起眉头,心里难免起了嘀咕。

    瑞王真的是伤重吗?这当中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元武帝被阶下臣子们吵得头疼。

    他怒喝一声,点了几位老臣询问。

    老臣都是些人精,在这种敏感时刻,自然不会明白清晰地给出自己的说法,只囫囵了嘴,圆滑地和着稀泥。

    文臣和稀泥,武将则干脆许多:“管那鲜卑人什么打算,管瑞王是否真的伤重,反正鲜卑进犯我大魏是事实,他们既然打过来了,瞅着我大魏好欺负,那就打回去呗!等把鲜卑人打服气了,这战事不就停了吗!你们这些文臣,就知道叽歪,说半天说不出个准数儿。”

    出声的是金老将军,一位只保留将军之位的老臣。

    他嗓门奇大,这一嗓子喊出来,整个大殿顿时偃旗息鼓,都看着他。

    金老将军对御座上的元武帝拱了拱手:“陛下,咱们大魏一让再让,宽容之心那可是海了去了。可那鲜卑人呢?当咱们大魏好欺负。咱们要是一退再退,让外邦友国知道了,还道咱们大魏软弱呢!依老臣之见,既然燕北军已经对鲜卑人开战,那就等着战事结果好了,不需要再想其他。”

    “金老将军。”太子忍不住,站出来道:“诸位大人所思虑的,也并非无道理。若是开战一事,本不会发生,乃是瑞王制造开战原由,那”

    金老将军虎目一瞪:“是他鲜卑人欺我大魏在先,即便瑞王遇袭伤重乃是编造,以此为契机对鲜卑用兵,那又如何?这叫做兵不厌诈!若真是如此,等此战结束,陛下还应当夸赞瑞王,行事果决、用兵有道。”

    太子被金老将军这话挤兑得脸色煞白,他目光低垂,呼吸粗重,看向金老将军的眼神里暗含阴鸷。

    刘桐微微垂头,嘴角的讥笑微不可见。

    金老将军的孙子金朗,如今正跟着瑞王在燕北关打仗。太平盛世,武将想要建功立业谈何容易?金朗喜欢练兵打仗,金老将军疼爱孙子,还指望着金朗能在燕北关战事挣点儿军功呢!

    太子想要堵金老将军扶持孙子的路,哪有那么容易。。

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心() 
金老将军的话站在了制高点上,事关大魏声威,元武帝一时之间也不好立刻作出答复。

    对元武帝来说,兴战事,定然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元武帝年事已高,渴望见到的一个太平盛世,自然不希望到他晚年,还要目睹生灵涂炭。

    他是想要在青史上留一个贤名的。

    求稳,是他处理诸事的首要选择。

    在大魏内部的事情上,他倒是可以使点儿雷厉风行的手段,快速解决矛盾和争端。例如在处理廊西之事上,他就给了太子一个教训,迅速处理善后,倒没有使得事情扩大影响。

    可在对外的事上,超出他控制范围内的事,他并不想去面对。

    正如这一次鲜卑起兵。

    一开始,援军向着燕北关进发,他的确抱有一种希望鲜卑人能在看到大魏军力的强盛后,知难而退的想法。

    但是他没有想到,一时的犹豫,导致现在这样的局面。

    两军正式开打。

    虽然占优势的是大魏这方,可元武帝仍旧止不住忧虑。

    若是战事失控了怎么办?

    若是优势变成了劣势怎么办?

    而燕北关的战事,身处大魏京城的元武帝,即便知道了战事发展详情,他也没有办法立刻制定处理之策。

    元武帝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对燕北关战事,他鞭长莫及。

    事态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