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平乐-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后便有些迷惑,道:“你何必非要与我一起?”孩子长大,都会不顾一切地离开父母,到外闯荡,舍不得的只有父母,倒从未见重华这般走到哪儿都要带上她的。

    夏侯沛也不知道,她就是想要和皇后一起,她想了一圈,也找不到原因,便笑了笑,垂头道:“大约是,不见阿娘,便会心慌吧。”

第二十三章() 
夏侯沛之语动听宛若情、话,皇后只以为小儿依赖,这让她更为愧疚。

    她怜惜地看着夏侯沛,她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迟疑,出现了犹豫,然而这点迟疑、犹豫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她便道:“当年,我与魏贵人、李夫人争中宫位,险象环生,魏贵人因阴谋败露,先败。蒙先皇后余荫,圣人未曾处置她,仍令她居贵人。”

    皇后说着,停顿下来,夏侯沛清明的心府马上便知晓皇后要对她说什么了。这件事,困扰了她七年,她迷茫过,也根据宫人无意间说起的当年之况猜想过,可终究推测不出,只因宫人们对当年之事讳莫如深,总是只言半语,就这只言半语,也会迅速被打住,仿佛当年的情况是被下了封口令不许谈起的。直到近两年,老一批宫人放出去,新一批进来,就连那模棱两可、惊惊咋咋的只言半语也无人说了。

    皇后注意着夏侯沛的神色,见她眉头微微地拢起,听得认真,便继续说道:“之后,圣人又允诺,我与李夫人,谁先生子,则谁入主中宫,我先生下你,便伪称男孩,由此如意。”

    她描述得很简练,隐去了一切细节。夏侯沛却能依稀想出那时的惊险。看魏贵人与长秋宫少有往来之态,便知那三位夫人那时必各自结仇,魏贵人有皇帝护着,无事,阿娘虽有崔氏为助力,但崔氏毕竟在宫外,鞭长莫及,她不做皇后,大约,是要为人鱼肉了。

    皇后说罢,闭上眼,胸口闷得厉害。她原本想再等几年,等到重华长到知道男女之别的时候再告诉她,但形势的变化,让她不能再拖下去。

    “我为自己,搭上了你的一生不论你立志为何,都要比旁人难上万分”

    夏侯沛恍若未闻,不知怎么就问了一句:“李夫人何在?”当年的崔贵姬在,魏贵人在,那么李夫人呢?去了哪里?

    皇后怔了一下,她的手放在膝上,倏然握成拳,又慢慢的松开,在夏侯沛的疑问的目光下,淡淡说道:“她早已病逝。”

    “哦”原来是红颜早逝,夏侯沛没什么意味的应了一声,转眼便抛了开去,认真说道:“阿娘想说的若是儿身上所存秘密,早前,儿就发现了与十一郎他们的不同。”

    “若无阿娘当年应变,岂有儿今日衣食无忧?有得有失,这也没什么。”本是极为沉重的一件事,夏侯沛说得轻描淡写,她反过来安慰皇后,“能与阿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就当是给儿永不能以真面目示人的补偿了。至于难,谁活着不难?田舍翁春耕秋收,大将军行军跋涉,圣天子彻夜案牍,人人都难。相比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相比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儿之境况,怎称得上难?”

    她安慰起人来,巧妙至极,说的话,也同一个可靠的大人一般。

    一个人怎能成熟得这么快?夏侯沛是她看着长大的,可就算这样,皇后仍觉得不可思议,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重华,让她觉得很是放心。

    于是,皇后便道:“你长大了,可独自去住了,这几日便搬往含章殿罢。”

    夏侯沛:“”皇后欲起身,夏侯沛忙扑上去,抱住她的手臂,愁苦道:“儿没长大,离不得阿娘。”

    皇后摸摸她还未束发的脑袋,道:“这是圣人的命令。你明日往太学请一日假,随我挑挑惯用的宫人。”既然要住处去,自然便要与长秋宫分开,如阿郑等自小侍奉的,自与夏侯沛一道走,其他还有一些殿外伺候的宫人也不能少了。还得令内侍省与掖庭送一批可靠的宫人来挑选。

    刚刚因她那番话温情起来的气氛,随着圣人二字,又有冷下去的迹象,夏侯沛厌烦得很,她松了手,道:“今日圣人,为何发怒?”

    皇后看了看她,也不瞒着,把事情缘由说了一遍。

    夏侯沛良久无语,半晌,方道:“大约在阿爹心中,除了大郎,旁的都是外人罢。”既然是外人,自然是要防着的。

    皇后道:“父可不慈,子不可不孝。”

    这就是眼下的大情况。哪怕是装,也得装得孝顺。夏侯沛明白:“儿明白,圣人是我父,我自恭敬侍奉。”

    白天被皇帝那一通胡搅蛮缠,晚上又是将存了多年的秘密告于夏侯沛,皇后眉眼间显出疲态来。

    夏侯沛也不再闹了,松了手,扶着她起身,口上懂事地说道:“阿娘放心,儿知晓分寸。”

    皇后低头看看她,眼中有一丝忍耐,有一丝愧疚,千言万语,都在心里,说不出口。她少有的脆弱,夏侯沛自是看到了,只以为是为当年之事,她没有说话,反是贴心地握紧了她的手,给予她安慰。

    隔日,皇后便令内侍省与掖庭送了一批宦官与宫娥来。当时便教夏侯沛如何看人。

    相由心生这句话,说得极为准确,一个人的内心如何,便会在他的面相与气质上显示出来。皇后教的细致,夏侯沛学得认真。

    另一头皇帝,也做出了“幡然醒悟”之态,厚赐崔远道,谢其忠言。擅于纳谏,胸怀宽广,做足了明君之相,引得朝臣交相称赞。

    立太孙之事,便就此作罢。

    夏侯沛于三日后搬出了长秋宫,独居到含章殿去。第一夜,她睡得极不安稳。

    宫殿太大了,只有她一个,哪怕知道外面站满了守夜的宫人,她都觉得孤单得很。等到迷迷糊糊的睡着,她做了一个梦。

    那梦中,是一处寝殿,挂着齐绸织就的帷帐,她就站在帷帐外,看着帷帐随着微风,轻轻晃动,飘逸若仙境。

    那帷帐后仿佛有着极为吸引人心神的所在,但她却踟蹰不前,她一面受着吸引蛊惑,一面又担心那里藏了什么让她万劫不复的事物,怎么也不敢迈开脚步。

    就这么不进不退的过了一整晚,第二日醒来,夏侯沛的眼下布着厚厚的黑影。

    阿郑看得吓坏了,忙道:“这可如何是好,殿下见了,必要怪我等侍奉不周。”

    夏侯沛没精打采地摆摆手,道:“过一会儿,精神起来就好了。去摆饭吧。”

    阿郑只得去将早饭摆上了。

    好不容易等到傍晚下了学,夏侯沛迫不及待地去了长秋宫。

    皇后料到她今日定是要来的,早令人准备了炙羊肉。

    还是这里好,同样是古朴的宫殿,同样是训练有素的宫人,但有了阿娘,一切都不同了。夏侯沛吃下一大碗饭,又把一整盘的炙羊肉都扫下肚,顿时心满意足。缺了整日的精气神,都补足了。

    皇后看得连连摇头,道:“你若喜欢,把那庖丁与你带去罢。”

    夏侯沛忙摇头:“不必了。”她还要借这个,来阿娘这里蹭蹭食呢。又笑得极谄媚:“再好的东西,离了阿娘这里,也食之无味了。”

    皇后笑看着她,缓缓道:“炙羊肉也如此?那日你阿婆寿辰,你往崔氏贺寿,可有饱食?”崔氏的酒与肉都是人间至美。

    夏侯沛讪笑,挠了挠头,不说了。但也不觉得丢人,让阿娘调侃两句,她乐意。

    日子就这么过去,夏侯沛虽搬离长秋宫,但含章与长秋近的很,她每日都会去皇后那里用晚膳。那夜那个奇怪的梦,便再没有做过了,夏侯沛醒来后想过一阵,那是什么地方,帷帐后面又是什么?却总想不起来,只因醒了之后,那梦里极为清晰熟悉的宫室竟模糊起来,怎么都想不起是怎样的格局,有哪些摆设。

    想不起,便也撩开了,横竖只是一梦,也不怎么打紧。

    此时朝野内外都在等着太子凯旋,岂料,在皇帝得到太子即将凯旋之捷报的半月后,波澜顿生。

    那一日,正是朝会,殿外有一宦官面无血色地低着头潜入,颤抖着在赵九康耳边说了句话,赵九康顿时面如土色,却不得不顶上,步子轻又急地到皇帝身边道:“圣人,前方有消息传来。”不敢停顿,紧接着说道,“报信之人的甲衣上,皆是血迹。”

    皇帝心口一紧,立即站起身来,问道:“人在何处?”

    赵九康回:“就在后殿。”

    皇帝抬步就走,丢下满朝臣工。

    走到后殿,只见那人跪在那里,虽然甲胄上染了血,看起来倒没什么伤口的样子,皇帝这才缓了心神,命他报来。

    结果,便得到太子遇伏的消息。

    “突厥败走,太子殿下不令追,命整顿回师,谁知,突厥只是佯败,绕了一圈,埋伏在回师途中,太子遇伏”

    皇帝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紧紧抓住赵九康的手,狠狠盯着那甲士。

    那甲士哪儿敢停顿,一口气地说下来:“毫无防备,便中了突厥之计,幸而领军将军带人赶到,解了太子之围。”

    皇帝松了口气,忙问:“太子如何?”

    甲士回道:“太子负伤,伤势可控。”

    这已是不幸中的大幸。皇帝先确定太子无性命之忧,方与他道:“你且起来,上朝去说。”前殿大臣都在,突厥胆大包天,要如何反击,当就此出个章程来。

第二十四章() 
能令太子去领兵,必然不会是五年前那样的大战,也必然会配上精兵良将。这本就是给爱子立功增加声望的,皇帝哪有不做足准备的?

    可就算这样,仍是出现了偏差。

    事到如今,太子如何遇伏,得说个明白。

    此次出兵,主帅是夏侯冀,主将是李流。

    李流任的是领军将军,从一品,掌禁军与京师安危。可见其才能,可见其之受信重。让这样一个难得的将帅之才,特意离京击退突厥小股军队骚扰性的犯边,显然是杀鸡用牛刀。

    但这把牛刀,事到临头竟出了错。

    那甲士口齿伶俐,三言两语,便说得清楚了。

    原是打退了犯边的小股突厥军,边疆已稳了,在班师之际,又有小股军队来犯,李流久经沙场,自发觉了不对,战场上,机遇就在瞬息之间,突厥少有如此不按常理用兵的。李流忙率军前去察看,谁知突厥军埋伏在途中,让太子中了埋伏。太子不知兵事,焉能抵抗?手握大军,却如小儿得名剑,不知如何用,幸而李流察觉,紧赶回来,方免了酿成大祸。

    皇帝怒极,只以李流贪功,先令车骑将军崔质道带御医驰往,并许其就近调派军队,而后问诸人突厥此行何意?

    高丞相道:“当是突利欲伤太子,乱我国本。”

    也只得如此了,不然,何以原只是惯常来劫掠的犯边,会成为大股军队埋伏?又或是想俘虏太子,跟大夏要钱要粮要茶要盐要丝绸?

    底下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慷慨激昂,皇帝也彻底厌烦了突厥不断的骚扰,想要彻底解决,他突然间便想起夏侯沛说的那个办法——另扶一主!

    打,不是没打过,实在不好打。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的矛盾是不可消灭的,突厥也不是捏一捏就捏碎的豆腐块,而中原分裂的形势亦决定了,大夏不会将兵力与财力耗在北陲。故而,自五年前那一场大战,两国便再未爆发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