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儿姑娘;今天的一切;总像在做梦一样;看来;娘是说对了;她说过;跟着你是没错的!”
陈洛儿说:
“阿牛哥;你来了厩;无亲无故的;咱的家;就是你的家;以后我就叫你阿牛哥;我当我是妹妹就行了!咱一家人;就千万不要见外了哈!”
阿牛热泪盈眶;使劲地点点头:
“阿牛定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好事;不然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生活呢?洛儿妹妹;阿牛一定会好好帮你的;阿牛啥不说;木活儿还是做得挺好的!”
“我帮你;你帮我;大家相互帮衬;日子就会越过越好的!阿牛哥;来;咱再喝一杯吧!”
陈洛儿又喝了一杯;她不想冷落桌子上的每个人。
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那么;有多爱这些亲人朋友和好人;就要将那浓浓的爱意表达出来;不然;临死的那一天;一定会后悔的!
秦君浩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过来:
“洛儿;你可真是有些偏心的啊;一晚上都不怎么与君浩喝酒呢!来吧;既然你不主动喝;我就过来找你喝罗?不过;你的酒量是比不过我的;这样吧;我每喝三杯;你只喝一杯怎么样?”
陈洛儿灿然笑了:
“秦兄这样大方;洛儿若不答应的话;真是太不给面子了!行;反正将你也是喝不倒的;我一杯;你三杯!咱喝三下!”
于是;俩人喝将起来;看得周大娘郑先生他们都鼓起掌来。
杨氏心疼女儿;悄悄让陈洛儿少喝些;到底是女孩子;不要与男孩子拼酒;会伤了身子的。
秦君浩看见了;假装不满意:
“婶子就只知道心疼自己的女儿;婶子;她喝了三杯;我可是喝了九杯的啊!我才冤得慌呢!”
“哈哈哈;傻小子;喝吧;婶子不说了;反正今天哪儿也不去;你们想怎么喝就怎么喝。”
大家都笑起来。
吃饱喝足;酒席撤下去了;又端上茶水来;大家坐着聊了一会儿天;然后就散了。
周大娘被郑先生送回她的茶肆去;香草和旺儿;还有宝儿一起;帮着新来的人铺床铺。
陈洛儿将爹娘安顿在内院西厢的一间房子里休息。有些日常用品不齐;今天晚上先将就一下;等到明天天亮了;香草再去集市上慢慢采购不迟。
其余的人;都安顿在外院里剩下的几间房子里。
大家都有些醉了;而且路途劳顿;散了后都各自回房休息。
陈洛儿也觉得困极了。秦君浩精神头倒是好;总想找机会与陈洛儿再说阵子话;无奈看到陈洛儿十分疲惫;心里不忍;便劝她今天晚上好生歇息;一切等明天再说。
陈洛儿回到了自己的闺房里;拴上门;进了空间;一下子躺到草地上不起来;现在她的心;真是太放松了!
酒喝得有些多;躺在草地上;一会儿就睡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两个时辰。酒清醒了些;于是歪歪斜斜地走到潭边泡澡;洗去一身的疲惫和酒气;泡好了;换上干净的衣裳;也没有精神再去雕刻砚台。躺到床上;一下子又睡了过去;一觉睡到天亮。
第二天一早醒来;睁开眼睛;觉得神清气爽;困意全无。
她突然想到那些一大堆的金银珠宝;于是起了床;走到工作室去看看。
第三百四十九章 温馨早晨()
进去一看;发现眼睛都有形了。工作台面上的一半;摆满了原来急急放进来的金珠宝贝!
陈洛儿现在有时间来细细地看这些宝贝了!
金银首饰自不必说;还有一些玉器和字画。
陈洛儿一件件地看;欢喜不已;好家伙;这些东西换成银子的话;这间屋子都快堆不下的了。
陈洛儿从里屋里腾了一个箱子出来;将这些宝贝一样样地放了进去;但哪里装得下?剩下的只得继续摆放在这工作台面上;等到有空的时候;再拿了箱子进来装了。
陈洛儿将一个小锦盒打开;拿出里面的一幅卷轴;徐徐展开;一看;颇有些年头的样子;再看那字;有些眼熟;惊讶地看后面一看;留着“逸少”二字;还有一方印章;陈洛儿不太看得懂篆字;只是觉得这“逸少”二字十分熟悉。
这张作品不大;也并不是什么宏伟大作;只是一张不大的纸上;竖着写了几行字;开头是“清明”二字;写得流成扬;转折处似旌旗翻飞;不像是寻常人所写。
大略地看了一下;似乎是清明节将至;书写作品的人在邀请一个朋友去他家里去小聚;一同去踏青之类的话。
“这是谁的呢?逸少是谁?”陈洛儿看着作品;发起了呆;突然之间;“王羲之”三个字一下子蹦到了脑子里!
啊;王羲之;原来这是一幅王羲之的作品?书圣的一篇杰作?怪不得;被人保护得这么好;其他的字画都是散乱地放着;唯独这一张;是精心地放在一个锦盒里的;可见当初收藏它的人;是多么得爱这幅作品啊!
陈洛儿惊呆了!在她曾经的时代;王羲之的真迹几乎都没有了。而现在;自己的手上就有一幅;而且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一幅;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只听说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却从来没有听见过什么《清明贴》的;看来;这幅作品还没有流入宫廷;还不广为世人所知;不然的话;她听花子骞和煊瑾他们谈论这些时;怎么会根本没有提到过?
看来;她是发现了真正的宝贝儿!
太好了!
陈洛儿又看了一阵;觉得定是真迹。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将它卷好;重新放进了锦盒里;安稳地放在桌子上;心想;肯定会有用得着的那一天的。现在。还不是拿出去的时候。
最后;陈洛儿选了一对白玉镯子;再选了一支碧玉簪子;拿在身上;然后出了空间。
打开房间;一看外面;早已有人在院子里忙乎开来了。
一看。却是父亲正在给花儿浇水。
陈洛儿赶紧走过去;拿下父亲手上的花壶;心疼地说道:
“爹爹;你的腿伤还没有好彻底;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浇花了?现在反正没什么事情;你就好好地休息吧。这些浇花的事情;让另外的人去干就行了。”
陈父慈爱地看着容光焕发的女儿;满足地说:
“洛儿;现在咱一家人在一起了;你和宝儿也这么争气。为父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不过;总不能天天呆在家里吃闲饭吧;我和你娘做不成大事;便做一些小事;好让你们安心做大事好了。这浇浇药扫扫地啥的;就是天底下最轻松的话儿了;若这些都不让爹爹做的话;爹爹都不好意思吃饭呢!”
陈洛儿一听;开心地笑了:
“爹爹;既然您这样说的话;就依您啦!爹爹在家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过;千万不能干重活儿;养好腿伤是第一要务;听见了吗?不然的话;女儿心里会过意不去的;爹爹就看在女儿心里好受的份上;不要想着要去干些什么;只要养好身子;健健康康地就好啦!”
陈父乐呵呵地说:
“行;爹爹听你说的……现在洛儿长大了;能当家了;爹爹是赶不上形势了;不听洛儿的听谁的呢?”
父女俩正亲亲热热地说着话儿;养母杨氏从厨房里出来了;见陈洛儿已经起来了;便招呼她过去;说已经烧好了鸡蛋醪糟;先喝上一碗垫垫!
“娘;你真的在厨房里忙开啦!”陈洛儿又喜欢又心疼;说着跑了过去;进厨房一看;香草也在里面呢;正坐在灶前烧火。
“早上不多睡一会儿;这么早起来做什么?”陈洛儿总觉得走了这么远的路;父母应该好好地歇息几天的;哪知道;他们只是歇息了一晚;便又闲不住了;不是做这样就是做那样;完全是在老家陈家沟一样的作派。
杨氏拿了一个干净的碗;从锅里舀了一碗鸡蛋醪糟出来;拿了筷子放到碗;亲手端给陈洛儿:
“我儿;快尝尝吧;和在老家时的是不是一个味道?”
陈洛儿架不住养母的疼爱;便接了过来;吹了吹热气;喝了一小口;咂巴了几下嘴巴;高兴地说:
“娘;和老家的还是一个味道呢!只要是娘做的;都是一个味道!”
“好;味道没变就好!趁热;快喝了吧;喝了;我们就可以端饭出去;招呼大家吃早饭了!”
“就是;快喝了吧;婶子说洛儿姐喜欢喝;一大早地就让香草去买回了鸡蛋和醪糟;非得亲自烧开了给洛儿姐喝呢!”香草坐在灶前;羡慕地看着这一对幸福的母女;真心替她们感到开心。
陈洛儿像以前一样;端起碗几下喝了;擦了擦嘴巴;看到旁边放在锅里的笼屉里冒着热气;不觉奇怪:
“娘;这里面蒸的什么啊?一大早起来;这么劳神费力的;何必呢?”
“馒头;又香又大的馒头!娘记得;在乡下的时候;家里穷;一年只能蒸一两次;让你们姐弟猎个饱;现在咱有钱了;娘想天天给你们蒸了吃;娘欠你们的真是太多了……”
陈氏有些说不下去了。
陈洛儿忙上前揽住娘瘦弱的肩膀;开心地说:
“娘。你的心意洛儿知道;不过以后可不能这样辛苦自己了;外面真的什么都有卖的;自己做。也节约不了几个钱;你千万不要累坏了身子啊……”
杨氏说:
“娘老了;也不中用了;不能给你和宝儿再带来什么;只求天天给你们煮几顿可口的饭菜;娘心里就知足了;若是连这些都不让娘做的话;娘岂不是成了废人一个?”
陈洛儿摇了摇头:
“娘;你和爹说得都是一个腔调呢c吧;只要喜欢。你怎么做都可以;只是不能累坏了自己。好日子才刚开始;你们要将自己养得健健康康的;好生地跟着洛儿和宝儿享福啊!”
“行;娘现在心情好了。身上的病也没了似的……洛儿;你去忙你的事情吧;厨房的事情交给娘和香草就行了;娘虽然不知道你一天到底在干什么;便总之是在干大事的;你去忙好了。”
杨氏生怕耽误了陈洛儿的正事。陈洛儿说:
“娘;洛儿没什么正事。洛儿所有的正事;都是想让爹娘和弟弟;还有这些朋友们过上好日子!”
说着;从袖子里拿出了那对白玉镯子;说:
“娘;这对镯子不错。是白玉的;你一辈子戴的;都是木头做成的镯子;这对镯子送给娘戴好了。”
说着;拉了杨氏的手过来。非得给她的左手戴上;一看;正好合适。
杨氏激动不已;这辈子;她真的从来没有奢望过有一天会戴上这么漂亮和镯子呢!
她将戴上镯子的手腕看了看;欣喜不已;然后接过另外一只镯子说:
“娘戴一只就行了;这一只啊;娘送给香草戴!”
说罢;走到灶前;硬要给香草戴上。
香草惶恐;说不要不要;但杨氏不听;非得送给她戴。
“香草;若不是你天天照料着我家洛儿;她现在说不定还在哪里受苦呢!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婶子知道;你娘没了;婶子就是你的娘……”
一席话说得香草热泪盈眶。她的娘去得早;从来没有享受过来自母亲的温暖;现在母亲的温暖就活生生地在近前;她觉得一切都像在做梦一样。
“洛儿姐……”香草可怜巴巴地看着陈洛儿。
陈洛儿微笑着:
“香草;我的好妹妹;娘这么疼你;你戴上就好了!”
香草年轻;看着戴在手腕上好看的白玉镯子;欢喜得啥样。
早饭做好了;端到了桌子上;有稀粥;还有又大又热腾腾的馒头;还有泡菜;吃饭之前;都喝了一碗鸡蛋醪糟;让大家都赞不绝口;都说有一种在自己老家吃饭的感觉!
杨氏见大家都喜欢她做的饭;高兴极了;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