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抵抗的效果象物质的蒸发过程一样,取决于面积的大小。面积越大,民众武装同敌军的接触越广泛,也就是敌军越分散,民众武装的作用就越大。民众武装象暗中不断燃烧着的火焰一样破坏着敌军的根基。民众武装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取得成果,所以,在敌对双方相互作用的那个期间,就会出现一种紧张状态;有时,由于民众战争在一些地点遭到挫折和在另一些地点慢慢停歇下来,这种紧张状态可能渐渐消失;有时,由于这种遍地燃烧的熊熊烈火从四面围困敌军,迫使它为了避免全军覆没而退出这个国家,这种紧张状态可能导致一种危机。要想单靠民众战争造成这种危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先决条件:或者被侵入的国家的幅员非常辽阔( 除俄国以外欧洲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存在这个条件) ,或者入侵军队的兵力同被侵入的国家的幅员极不相称( 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人们如果不愿陷入空想,就必须考虑使民众武装的作战同正规军的作战结合起来,并通过一个总的计划使二者相互协调起来。民众战争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发生效果:(1) 战争是在本国腹地进行的;(2) 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由一次失败决定;(3) 战区包括很大一部分国土;(4) 民族的性格有利于采取这种措施;(5) 国土上有山脉、森林、沼泽,或耕作地,地形极其复杂,通行困难。
人口的多少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在民众战争中很少会发生缺少人员的情况。居民的贫富也不直接起决定性作用,或者至少不应该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不容否认,贫穷的、习惯于吃苦耐劳的人民往往也表现得更勇敢,更坚强。
象德国很多地区那样居民住得很分散的情况非常有利于发挥民众战争的效果。有这种特点的地区,就可以分割成更多的零散的小块,更便于人们隐蔽,在这里道路虽多,但很不好,军队舍营会遇到无穷的困难,尤其是民众战争通常所具有的那种特点在这里会小规模地反复出现。这种特点就是:处处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处处又都捉摸不到。
如果居民集中在一些村庄里居住,那么,敌军就会占领那些反抗最激烈的村庄,甚至为了惩罚居民而把这些村庄抢光,烧光,但是,这种作法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农民大概是行不通的。 民军和武装的民众不能而且不应该用来对抗敌军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来对付较大的部队,它们不能用来粉碎敌军的核心,而只能从外部和边缘去蚕食敌人的军队。它们应该在进攻者的大部队没有到达的战区两侧地区起来反抗,使这些地区完全摆脱敌人的影响。它们应该象密集在战区两侧的乌云,紧跟着前进的敌人移动。凡是敌人完全没有出现的地方,民众不会缺少武装起来反抗敌人的勇气,邻近地区的大批居民追随着这个榜样,就会陆续燃起反抗之火。这样,反抗的火焰就会以燎原之势蔓延,最后烧到进攻者的基地,烧到他的交通线,并破坏他的生命线。当然,我们并不把民众战争夸大为万能的,并不把民众战争看作象人们无法对付的风雨一样,是单靠军队无法对付的用之不尽而不可战胜的东西。总之,我们的论断不是以那些吹嘘民众战争的言论为基础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不承认,人们不能象驱逐一队士兵那样赶走武装的农民。土兵象一群家畜那样集结在一起,通常是笔直地向前奔跑,而武装的农民却用不着什么巧妙的计划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开。这样一来,任何小部队在山地、森林地,或者地形极其复杂的地区行军就都非常危险,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生战斗,一支行军的纵队即使很久没有发现新的敌人,那些早被纵队先头逐走的农民也还可能随时在纵队尾部附近出现。至于破坏道路和封锁隘路,正规军的前哨或别动队所使用的手段同发动起来的农民所使用的手段比较起来,就差不多象自动机器的动作同人的动作比较一样。敌人除了派很多部队护送运输队,驻守在兵站、隘口、桥梁等地以外,没有别的对付办法。民众武装最初的活动规模总是有限的,敌人由于害怕过多地分割自己的兵力,派来对付他们的部队也是不大的。民众战争的火焰通常恰恰就是在同这些小部队的斗争中燃烧起来的,在某些地方,民众武装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战胜了敌军的这些小部队,于是他们的勇气增加了,斗志更激昂了,斗争也更积极了,一直发展到能够决定整个结局为止。
根据我们对民众战争的看法,民众战争必须象云雾一样,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否则,敌人就会用相应的兵力来打击这个核心,粉碎它,俘虏大批人员。
这时,群众的勇气就会低落下来,大家都会认为大局已定,继续奋斗是徒劳无益的,因而放下手中武器。但另一方面,这种云雾却还有必要在某些地点凝结为较密的云层,形成一些将来能够发出强烈闪电的具有威胁力量的乌云。这些地点,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主要是在敌人战区的两侧。在这里,民众武装必须结合成更大的、更有组织的整体,并配以少数正规军,这样,民众武装就会具有正规军的形式,敢于采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这些地点起,越往敌人的直后方,民众武装应该越分散,因为他们在那里会受到最强烈的打击。上述较为集中的民众武装的任务是袭击敌人留下的较大的守备部队,此外,它们还要使敌人产生恐惧和忧虑,加深整个民众武装在精神上所造成的印象。没有这些较集中的民众武装,民众武装的全部活动就会没有力量,整个形势就不足以使敌人产生极度不安。
统帅要想根据自己的意愿使民众武装具有上述力量,最简便的方法是派一些正规军组成的小部队去支援他们。
没有少数正规军去作这种鼓舞人心的支援,居民多半会缺乏拿起武器的信心和动力。派来支援的部队越多,对民众的吸引力就越强,民众斗争的声势就会象雪崩那样越来越大。不过,支援民众武装的正规军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度。
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个次要目的而把整个军队都分散去支援民众武装,因而形成一条宽正面的、处处薄弱的防线( 在这种情况下,正规军和民众武装肯定会同归于尽) 是有害的。另一方面,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正规军太多时,通常会减弱民众战争的力量和效果,其原因是:第一、正规军太多会把过多的敌军吸引到这个地区来;第二、这时居民就会依赖自己的正规军;第三、大量部队驻在一个地区,宿营、运输、粮秣供应等会大大消耗居民的力量。
防止敌人对民众战争进行强有力的还击的另一个手段是,很少或根本不把这一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用于战术防御;这同时也是运用民众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则。民众武装的战斗的特点同素质较差的部队的一切战斗的特点相同,他们攻击非常猛烈而有力,但是不够沉着,难以持久。此外,对民众武装来说,被战败和被击退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们对此早有准备。但是,他们却不能遭到伤亡惨重、被俘很多等致命的打击,这样的失败会使民众战争的火焰很快地熄灭。这两个特点同战术防御的性质是完全不相容的。防御战斗要求部队进行持久的、缓慢而有计划的行动和果敢的冒险;如果防御仅是一种可以很快放弃的单纯的尝试性活动,那么,它永远也不能带来成果。因此,用民众武装防御某一地段时,绝不应该让他们进行决定性的防御战斗,否则,即使情况再有利,他们也会遭到毁灭。由此可见,民众武装可以而且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来防守山地的入口、沼泽的堤道、江河的渡口等。但是,当这些地点被敌人突破时,民众武装就不能集结在狭小的、最后的避难所( 即正规的防御阵地上) 而被敌人封锁住,他们应该分散开,利用突然袭击继续进行防御。不论民众多么勇敢,多么尚武,不论他们对敌人的憎恨多么强烈,地形对他们多么有利,也决不能否认,民众战争在过分危险的气氛中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如果人们想使民众战争这种燃料在某个地方燃起熊熊烈火,那就必须选择一个离危险较远的既通风而又不致遭到能扑灭火焰的重大打击的地方。
以上的考察与其说是客观的分析,不如说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感受,因为民众战争还出现得很少,而那些长时间目睹过这种战争的人又对它论述得太少。经过这些考察以后,我们还要说明一点,民众武装的支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纳入战略防御计划,那就是:把民众武装作为会战失败后的最后补救手段,或者作为决定性会战前的自然辅助手段。在后一种情况下,必须以向本国腹地退却和我们在本篇第八章和第二十四章谈过的那种间接还击方法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在这里我们只简单地谈谈会战失败后征集民军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自己的整个存亡取决于一次会战( 即使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会战) 。一个国家即使战败了,通过征集自己的新兵和利用敌人在每次持续性的进攻中必然要受到的兵力上的削弱,也可以期待形势的转变,此外,还可能得到外来的援助。一次会战的失败离亡国还有很大的距离。当民众看到自己被置于深渊的边缘时,他们会象溺水的人本能地去抓稻草那样,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自己,这是符合精神世界的自然规律的。
一个国家即使比敌人弱小得多,也不应该不作这种最后的努力,否则,人们就不能不说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灵魂。这种努力并不排斥签订一个代价很大的和约使自己免于彻底灭亡,这种媾和意图同样也不排斥这些新的防御措施所起的有利作用。这些措施既不会增加媾和的困难,也不会使媾和的条件更不利,而是会使媾和更容易,媾和的条件更有利。当我们可以期待那些同我国的存亡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的援助时,采取这些措施就更为必要。因此,如果在主力会战失败后一个政府只想使民众迅速地酣睡在和平中,并且由于被严重的失望情绪所压倒,失去了发动一切力量的勇气和愿望,那么,它一定会由于软弱而犯下不能坚持到底的错误,并且表明自己是不配获得胜利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也就根本没有能力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所遭受的失败无论多么惨重,仍然必须利用军队向本国腹地的退却来发挥要塞和民众武装的作用。如果主要战区的两侧同山地或其他非常险要的地形相毗连,那么就非常有利于发挥这种作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山地会象棱堡似的突出在前面,从这里出发进行的袭击可以打击入侵者的战略翼侧。
如果进攻者正在进行围攻,如果他为了建立自己的交通线到处留下了强大的守备部队,或者,为了使自己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和维持邻近地区的秩序,甚至派出了整军的兵力,如果有生的和无生的战斗手段的种种损失已经使他受到削弱,那么,防御者在这时就应该重新投入战斗,通过相应的打击来动摇处于困境的进攻者。
第二十七章 战区防御
我们已经探讨了那些最重要的防御手段,也许可以到此为止了,至于这些手段如何同整个防御计划结合的问题,可以放到最后一篇讨论战争计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