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他确实冤枉,他没有叛乱,确实冤枉,他比韩信冤得多,我们读书史记淮阴侯列传,明明写着韩信,有谋反一面的事情,彭越传一无所有,他是最冤枉的。第二,他不了解吕后,他觉得,吕后是个皇后,替他求求情就可以了,他可不知道,吕后可不是个一般的人啊,结果他向吕后去求情,第三,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彭越缺乏政治远见。如果彭越知道他和刘邦的关系,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就走到历史的拐点以后,他绝不会再去向吕后求情,所以,彭越也被杀。所以,我们看吕后在汉十年这一年之中,她就连着杀了刘邦两个开国功臣,一个韩信一个彭越,而且,这两个人是最大的开国功臣,都被吕后杀了。所以我们今天在历史上,人们都说吕后这个人残忍,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例证就是杀韩信杀彭越,杀开国功臣。

我觉得这里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吕后利用刘邦和韩信彭越的矛盾。她把这一点,算是看准了,她吃透了刘邦。刘邦做了皇帝以后,由于刘邦家天下的主导思想和共天下的客观局面,有严重对立的冲突,所以,刘邦对功臣的猜忌,刘邦对功臣的杀戮,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一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就是家天下跟共天下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决定刘邦必然要杀功臣,既然是如此,吕后所做的事情,四个字,顺势而为。既然你要杀,我就帮你杀,顺势而为,所以,人们做事情,逆势而行是非常困难的,顺势而为,是很容易办到的。吕后就是看准了刘邦跟功臣之间的这个根本冲突,顺势而为,她是能杀一个就杀一个,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为什么呢?因为刘邦跟吕后,他两个人的关系,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两个人,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可以说,目标一致,策略有别。刘邦主张的是一步一步到位,吕后主张的是一步到位,你像对韩信、齐王、楚王、淮阴侯,逐步下台阶,吕后没有的,吕后很干脆,一刀解决。两个人目标一致,只是策略有别。

再一个呢,吕后作为一个皇后,她应当在朝政问题上,她处在后台,但是,吕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跳到前台,她亲自出面,刘邦呢,你跳前面,我躲后面,躲到后台,刘邦为什么同意吕后这么做?我觉得刘邦的内心里边,还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两个字,分谤,诽谤的谤,分开的分。杀功臣这个事,历史上肯定是要记录的,这在历史上是留下千秋骂名的,现在刚好一个人愿意主动承担这个罪名,刘邦何乐而不为呢?退后一步呢?你替我想做的事情,替我分担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千秋骂名,所以他两个比起来,我觉得刘邦更是个老狐狸,他比吕后还狡猾。吕后有一点赤裸裸,刘邦倒是很圆滑,乐得有一个人替他操刀,他在后面看结果,反正目的达到了,还有人替他谤,何乐而不为啊。

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史书记载了这样几句话,高祖已从豨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刘邦从陈豨的平叛中回来,回到京城,才知道韩信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吕后在杀韩信的时候,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说明吕后这个人胆子又大,看得又准,她知道,杀了没事,其实她跟韩信并没有仇,还是她的恩人,是她把刘邦这个人的心思猜透了,他们两个人夫妻店,男女混合双打。在这个情况下,心照不宣的事情,所以,吕后敢于不请示、不汇报。刘邦是什么表现呢?听说吕后擅做主张,杀了韩信,史书写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第一个反应是喜,高兴啊,这就把刘邦杀功臣的心全写出来了,就这一个喜字,刘邦猜忌功臣、杀戮功臣的心理什么也不用说了,司马迁就这一个字,就把刘邦的整个心思全部解剖了,就这一个喜,也恰恰是吕后看准的一点。其次才是怜,有点惋惜,这么一个军事天才,就死在这么一个女人手里面。从这个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她之所以敢杀,她就是利用了刘邦和功臣之间的矛盾,这是吕后敢杀功臣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顾忌政局。在第一集中间我讲过,吕后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家庭主妇,不过当时那个家很小,只有刘邦、吕后,还有他的儿子、女儿,那个家是恪尽职守,现在不同了,现在吕后管的是个大家,什么家呢?整个天下都是他刘家的,所以,吕后作为整个天下的家庭主妇,她也要恪尽职守了,她要尽她的责任,我下面举一组数字大家听一听。

汉十,也就是杀韩信、杀彭越这一年,刘邦60岁,太子刘盈14岁,吕后30多岁,大家看看这个年龄,这一组年龄,说明吕后在想着一个问题,想什么问题呢?这一家之长,要是归天了怎么办?那个时代,汉代,那个医疗条件,刘邦又是多次受伤之人,第二年,黥布叛乱的时候,刘邦就病得起不了床,不能挂帅出征,这时候刘邦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了,60岁,健康极其恶化的老人,一个30多岁的妻子,带着一个14岁的太子,她能不为这个家操心吗?很显然,她要为这个大家操心。由于我们明白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知道,吕后是不赞成刘邦的一步一步到位的做法,她觉得那太慢了,万一那一步一步,最终终点没走到,然后你撒手归天了,那怎么办?她想得比刘邦还要多,因为,他们这个年龄差距在这儿放着,太子才14岁,她不能不想,而那些手握重兵的和他一块儿打天下那些老臣,一旦刘邦不在,这些人会生出什么变故呢?谁都很难想。吕后还顾及到了后刘邦时代的政治局面,这是吕后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情,刘邦可以不想,但是吕后要想到后刘邦时代怎么办,所以,她觉得那个一步一步到位太慢了,不如我一步到位,一道了断,万事皆休,这就是她对刘邦身后政治局面的一种顾忌。

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刘邦在世的时候,杀功臣,吕后也有一个心理,吕后也不傻。吕后想的是什么呢?刘邦在世的时候杀功臣,刘邦是她的靠山,杀了韩信,杀了彭越,只要刘邦活着,其他的功臣,即使再不满意,不敢轻易地反,如果刘邦不在世,那个时候她再去杀,那会出现什么局面呢?刘邦去世了,她再去杀韩信,再去杀彭越,会不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这很难讲。所以,对吕后来说,她也想让刘邦在世的时候,我去前面操刀,你躲到后面,你也替我分担点责任。刘邦是让前台的人分谤,吕后是让后台的人分责,你也替我分担点责任,别让我一个人担,一个人担,担不下来。

第三个原因,刻意扶持。我所说的刻意扶持,是指刘邦对吕后这一派的刻意扶持。汉朝初年的宫廷是三派势力。第一派,是以刘邦为首和刘邦的八个儿子为骨干的皇族太子;另一派是力量非常强大的元老功臣派,元老功臣派你杀了韩信,杀了彭越,再杀,但是元老功臣是很大的一派啊,箫何在吧,张良在,陈平在,周勃在,樊哙在,灌婴在,一大批功臣元老啊,这一派的力量,是汉初宫廷三派中间,力量最强的一派,这是第二派;第三派,叫吕氏外戚派,这就是吕后,还有她的两个哥哥,当然她两个哥哥已经都封了侯了,吕氏外戚这一派,出了一个皇后,出了两个侯,人数少,这一派的力量显然比较弱,老谋深算的刘邦,在他垂暮之年,他实际上做了种种安排,刘邦这个时候刻意扶持的其实是外戚派,外戚派的力量当时并不强,他要扶持吕后,壮大外戚派,让这一派的势力,强大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强大到和功臣元老派相互抗衡的程度,这说明刘邦对他身后事情的安排上,他抓住了一个总原则,叫权力制衡,要三派势力相互制约地而且最重要的是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这两派,要力量大体相当,能够相互制约。而且,要让这两派,有一定的矛盾,实际上,刘邦让吕后去杀韩信,杀彭越,实际上等于挑动了这两派的矛盾,如果吕氏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这两派,如果这两派斗起来,那我们可以想到,渔翁得利的是呢?是刘氏皇族派得利。所以,刘邦在他暮年,他支持吕后杀韩信,杀彭越,就是有意地、刻意地扶植吕氏外戚派,让这一派的势力做大做强,做到能够和功臣元老派抗衡,最终,让刘氏皇族派,成为最大的赢家和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刘邦的安排。这个安排,也导致了吕后敢于赤裸裸地杀开国功臣,因为吕后的杀戮,她实际上感到了有列棒的支持在里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刘邦最后的这几年之中,吕后借助于刘邦的扶持之力,在政坛上迅速地崛起,而且,在剪除开国功臣的这个斗争中,初露峥嵘,而随着刘邦的去世,吕后已经举起来的屠刀,还会挥向谁的头上呢?请看下集,废立之争。谢谢。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4讲  废立之争


第4讲  废立之争
刘邦称帝的时候,已经是55岁了,55岁的刘邦,当了皇帝,可以说,是进入老年了,所以,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邦一即位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皇储的问题,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谁来接任他做第二任皇帝,而实际上刘邦在汉二年,已经立了太子,在他有两个儿子的时候,一个是他的大儿子,他和那个曹姓外妇生的刘肥,再一个是他的嫡长子,就是和吕后生的刘盈,在他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他就匆匆忙忙把刘盈立为了太子,当然他这个立,说明刘邦在立的时候,因为刘肥年长,但他属于庶出,刘盈年幼,但他是嫡生,他立的是嫡长子。但是这个儿子立了以后,刘邦后来就越来越发现,这个儿子不行,因为在立了这个儿子不久,几乎也就是在同时,刘邦的身边又来了一个女人,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戚夫人。

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以后,深得刘邦的宠爱,而且为刘邦生了一个爱子叫刘如意。我们可以想想这个名字,刘邦给他起的名字叫如意,可见刘邦对这个儿子多么满意。有了这么一个儿子,和刘盈比起来,于比,他就越觉得刘盈不行,这样刘邦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太子易位,或者叫废立太子,废掉原来立的,再立一个新的,史书中间记载了这么一段话,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第一句话讲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侍御,刘邦跟戚夫人的关系,四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日夜侍御,朝暮陪着刘邦,赵王如意是常抱居前,是经常被刘邦抱在怀里,刘邦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不肖之子我们今天还经常用。什么叫肖呢?肖就是像,不肖就是不辛,就是不像自己,不能让这个不像自己的孩子,占住位置,在我的爱子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这个事实说明,刘邦对戚夫人是非常宠爱,对赵王刘如意是宠爱有加,这个废立太子的愿望,就逐渐地兴起了。

那么,戚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有什么魅力,让刘邦改变主意,竟然想废立太子呢?

戚夫人是山东定陶人,她是在刘邦做了汉王以后,来到刘邦身边的。戚夫人得到刘邦的宠爱,原因大致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年轻。我们可以算一下年龄,刘邦做皇帝这一年是56岁,他做汉王的时候,是51岁,封了汉王,而戚夫人来到他身边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