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父万岁-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内,所有武器消失一空。
“丽贝卡,FBI,老子不玩残你誓不为人!”夜空下,李尔嘶声狂吼。


第八十章 深。喉
更新时间2010…2…24 18:46:38  字数:2176

 李尔等不及了,他连夜叫回亨利。
房间里,七个人围着几张照片,除了李尔和亨利,其他脸上全是无比的震惊,张开的嘴怎么也无法合上。许久,尼诺一拳砸在桌子上,恶狠狠地从齿缝挤出话来:“狗娘养的,我玩不死它!”
李尔捏着一张照片晃了晃,对那名为乔治·兰德尔的《纽约时报》编辑说:“你是亨利的朋友,也是伊迪丝教出来的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你自己清楚。”
乔治很上道,肯定地回答道:“这是我独力挖掘出来的新闻,与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我只有一句话,”李尔一字一句道,“以最恶意的角度报道事情真相,你能做到么?”
“请你尽管交给我。”
第二天,美国民众一夜醒来,路过报摊,都看到报摊挂出海报。海报上,只用占据大半面积的粗黑字体写上一个单词:DEEP。THROAT(深喉)!
这个源于一部色。情电影的代号,因为一件事为众人所知。而这件事,就是最终导致尼克松成为美国首个辞职的总统的惊天大丑闻——水门事件。
从水门事件一开始曝光,“深喉”就提供线索给《华盛顿邮报》的两个记者,两人分别是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其中,鲍勃·伍德沃德因此而一时名声大噪,后来更是成为白宫的座上宾。
“深喉”的嫌疑对象,可谓多不胜数,有当初闯入民主党总部的五人之一的弗雷德·拉吕;而FBI也因对水门事件的调查进度与《华盛顿邮报》一前一后,代理局长帕特里克·格雷也深受怀疑;同时也有中央情报局和白宫版本的“深喉”。
但具体是谁,除了那两个记者,几乎无人知之。这两个记者将不公布“深喉”的真实身份说成是保护证人,李尔从新闻中得知“深喉”的真实身份后,只感觉到无比的恶心。在他看来,这些记者口中所谓的职业道德,无非是炒作罢了,偏偏说得极其正义,实在令人作呕。
而李尔也因此记住了“深喉”这个人。
当好奇的人拿起报纸时,就会发现第二版有几张“深喉”嫌疑的人的照片,全部照片的旁边都打了个大大的鲜红的X。他们看到报纸的第三版,便震惊地看到几张清晰的照片,照片中,有个他们很熟悉的人,不正是因报道水门事件而出名的鲍勃·伍德沃德?在他旁边的那个人,眉目间更是清晰无比,旁边做了注析。
——你认识他吗?他叫马克·费尔特,或许你觉得这个名字没什么出奇的,那如果我告诉你,他是联邦调查局的副局长呢?
调查水门事件的记者,和联邦调查局的副局长坐在一起,那代表什么?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猜出这位副局长到底是谁。
——深喉!
联邦调查局的副局长就是深喉本人!
他们再看下去,便会越来越怀疑这位副局长透露消息给《华盛顿邮报》记者的目的,因为《纽约时报》记者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令人应接不暇,也让人喘不过气。
这位曾经深受FBI死去的首领埃德加·胡佛宠爱的联邦探员,为何成为副局长?
这位进入FBI后便签署保密条约的副局长,为何违反操作,把FBI调查的结果交给记者?他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和从白宫空降的代理局长格雷有关系?
既然副局长可以透露消息给记者,那么是不是每个联邦探员都可以这么做?既然如此,保密条约还有什么作用?如果透露给敌对国,造成的国家损失由谁负责?
在该报道的记者妙笔生花的描述下,一幅幅恐怖的画面呈现于众人眼前;再对比《华盛顿邮报》对“深喉”的袒护,只让人觉得跟吃了一堆苍蝇一样无比难受。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中立的记者,也不存在干净的政客。报道中,还列出了《华盛顿邮报》记者和FBI副局长的对话,经过《纽约时报》记者的修修剪剪,一个针对总统的阴谋就此诞生了。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这位副局长对代理局长的憎恨,以致于恨上了美国的总统。给人感觉,副局长只效忠死去的埃德加·胡佛,认为美国总统非常无能,无法维护美国人们的利益。
新闻中记载的所有对话全都是真实的,稍有不同的是,记者裁剪了些许,味道立刻变了。就像李尔的指示一样,以最恶意的角度报道真相,辅以翔实的记录,由不得人不相信。
这一天,整个美国震惊了。
这一天,急匆匆回到纽约的FBI纽约分部老板尚未来得及惩处丽贝卡,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一天,每个联邦探员都被认识的人不停地追问。而一边是他们的代理局长,一边是他们的副局长,让他们彻底变得无所适从。
这一天,又有一人因为报道水门事件,成为继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之后的大名人,他的名字叫乔治·兰德尔。与那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不同的是,乔治·兰德尔闭门不出,坚决不回答问题,只说《纽约时报》有后续报道。
这一天,白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对“深喉”马克·费尔特进行立案调查。如无意外,这位FBI的副局长会被处于“泄露国家机密罪”。其他罪行,暂定。另外,警察已经扣押马克·费尔特。
这一天,各电视频道展开激烈的讨论,其中之一便是马克·费尔特到底是罪人还是英雄。赞同民众有知情权和不该泄露机密的观众,投票显示各有一半,而在此之前,没几个人关注这个问题。
一篇新闻,改变了整个美国的舆论。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因水门事件而越来越狼狈的总统,绝对不会放过联邦调查局。
事情还没完。
当天晚上,乔治·兰德尔将录音交到一个电视台,证实报纸中鲍勃·伍德沃德和马克·费尔特的对话绝非杜撰。当然,两位当事人非常明白,这卷录音经过加工,却无处诉苦,因为那确实他们的声音,而乔治·兰德尔完全可以说他只录下这些对话。
一卷录音带,也让一家濒临倒闭的小电视台的收视率远超比它大型的电视台,从而摆脱危机,为民众所熟悉。
======
呃,怎么都猜出来了?
两连更,累死人了,求票啊~~~~~~~


第八十一章 再见,胡佛
更新时间2010…2…25 15:20:14  字数:2572

 万众期待中,《纽约时报》再次摆上报摊,短短半个小时内,所有报纸一抢而空。《纽约时报》似乎打算玩一场大的,依旧是昨天的版面样式,第一版的粗黑字体标题远比昨天的更为震撼。
——再见,胡佛。
今天的主角不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和FBI副局长,而是死去一年多的约翰·埃德加·胡佛,那位自去世后争议始终不曾减弱过的FBI掌权人。
《纽约时报》历数埃德加·胡佛一生的所作所为,毕竟这位掌权人太过神秘,资料有限,所以加上了一些民间秘闻。比如,他手中有绝代风华玛丽莲·梦露,以及罗斯福总统夫人的**。
该报道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一篇介绍其人生平的悼文。
这位FBI的超级掌权人自诩美国的守护者,从某些方面看来,他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不错,凡是显露出对美国有威胁的人,都被他用各种方法除掉了;他不是圣人,自然有缺点,不过报道用很温和的手法处理了他的缺点和毛病,让他变得真实起来。
随后,笔锋一转,以“1972年5月2日,他死了”为转折点,开始介绍他死后的联邦调查局。在记者笔下,埃德加·胡佛死前死后的FBI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政府部门,至少他掌管下的FBI从未发生过联邦探员泄露机密的事件,更何况泄露机密的人竟是FBI的二把手。
这简直是比水门事件还要大的丑闻!
“虽然很多人对埃德加·胡佛又畏又惧,虽然埃德加·胡佛曾经做错过一些事,但毫无疑问,他始终将美国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笔者不禁要问,如果埃德加·胡佛还在,会否出现‘深喉’?到底还有多少个‘深喉’?美国的利益,将由谁来维护?我们还能相信谁?”
乔治·兰德尔终于露出他撰写报道的目的,在前面的叙述下,这样的提问显得极其顺其自然。他无处不暗示FBI是维护美国利益的部门,而埃德加·胡佛死后的FBI,已经彻底变质了。
文章最后,是以标题为结束:再见,约翰·埃德加·胡佛。
整整两版的报道,直到下一版才是这次FBI闹出的丑闻的后续报道。在乔治·兰德尔的精心剪裁下,一系列图片和对话,坐实了作为FBI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推翻尼克松政府的意图。
水门事件,由此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不再只是仅仅围绕总统的丑闻。更绝妙的是,接触马克·费尔特的《华盛顿邮报》记者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他问:“那五个人潜入民主党总部后,很快就被民主党的人抓住,民主党的反应未免太快了吧?这里面有没有问题?”
马克·费尔特答道:“你相信没有问题吗?我敢打赌,肯定有人泄密给民主党,而我也找到了证据。”
两位当事人可以指天发誓,这本是闲谈,绝非有目的的询问。而且,马克·费尔特刻意强调,这番话不能够报道出来,鲍勃·伍德沃德也答应了。
更大的丑闻出现了!
这两天,全世界的媒体可谓过足了瘾,美国民众的八卦瘾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伴随而来的,是对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不信任,对FBI的极端怀疑。
一时间,乔治·兰德尔以敢于报道闻名全球,《纽约时报》也数钱数得手抽筋。无疑,陷入丑闻而无法自拔的尼克松总统也得以喘息。
乱上加乱,谁还会去在乎一个小小的枪战?FBI此时自身都难保,一场自其成立以来最大的调查风波是免不了的。
这个世界,总不缺为了利益报道丑事的媒体。奇怪的是,率先站出来反驳乔治·兰德尔的媒体,居然是因他寄去的一卷录音带而活过来的电视台。这家电视台坚决不认同乔治·兰德尔对埃德加·胡佛的看法,他们紧跟乔治·兰德尔的步伐,在电视频道中历数FBI做过的龌龊事,包括暗杀、恶意栽赃等等。
他们就差没把FBI和下水道里的老鼠划上等号。
埃德加·胡佛已经死了一年多了。这篇名为《再见,胡佛》的报道和电视台对他的描述,让民众忽然反应过来,那个人人闻之色变的FBI头子早已死了,讨论他和FBI的事不再会因言获罪。
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是怎么死的,无数杰出的科学家又因何麦卡锡主义遭到FBI的调查被软禁或离开美国的……或许站在埃德加·胡佛的立场这么做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但在媒体的引导下,认同他的人越来越少。
FBI,正逐渐沦落为龌龊下作的代名词。
那个电视台甚至建议总统下令重新调查FBI经手的案子,以免诬陷好人。
一个在电器专卖店看新闻的高壮青年突然仰天狂笑,笑了足足几分钟,泪水都笑下来了,一边笑还一边说:“果然大手笔,够豪爽,够爽快!我服了,我很满意,非常满意!”
而在医院里,一个漂亮的黑发女孩正一边看新闻一边削苹果皮。她张大小嘴,怎么也舍不得眨眼,生怕错过节目主持人说的任何一个字。
“娜塔莎,小心伤到手。”旁边的病床上,一位脸色苍白的老者笑呵呵地提醒道。
“哦,不会的。”女孩回过神来,低头一看,手倒是没伤到,苹果皮也削得很干净,就是差不多只剩下苹果核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