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收购和记黄埔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沉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在场的大部分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这一战,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
二、收购港灯
1985年1月21日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不过,置地公司的主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派员前往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议转让港灯股权问题,最终,和黄决定以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34。6%港灯股权,这是中英会谈结束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当年置地以比市价高31%以上的溢价购入港灯;现在和黄以6。4港元的折让价(收购前一天市价为7。4港元)捡了置地的“便宜”———而购入34。6%的港灯股权。以市值计,李嘉诚为和黄省下4。5亿港元,显然要高对方一等。
当然,李嘉诚的收购之战也有败绩,比如李嘉诚收购置地,就苦战八年,无功而返。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间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和宣布以股8。95港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合占置地发行总股份的8。2%,所涉资金18。34亿港元。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原25%增至33%多,控股权已相当牢固。怡和“更胜一筹”的是协议中有个附带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七年之内,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闹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果降下帷幕。看好这场收购的证券界舆论界均大失所望。一些华文报刊在报道结局时,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滑铁卢”。但李嘉诚却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抱有买古董的心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应该说,经得起成功也经得起失败,这才是英雄本色。
1977年是李嘉诚和他的李氏财团经过二十余年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奋斗,真正脱颖而出的一年。他大开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著名的“美资永高公司账购战”,以及力挫群雄,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中区新地王的两次战役,成为使香港英资、外资惊诧不已而使中资兴奋不已的热门话题。
当时,位于香港中区地下的中环和金钟站段,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上夺标并成功地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且名声大振。
早在1976年,李嘉诚就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但是港府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楼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以打有备之战。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与政府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而急于使现金尽快回流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将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的建议,而且一反地产界只租不售的常规。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还相继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是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再超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一度盛传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说:“传说总是传说,到底名花谁主现在尚无法定论。”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1977年4月5日,各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
“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竞争对手,一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上兵伐谋,优势兼并
1988年至1998年的十年内,海尔集团兼并了青岛电镀厂、空调器厂、冷柜厂、红星电器厂、武汉希岛公司等15家企业。1997年是海尔在国内的兼并年,一年内,先后兼并了广东、贵州、安徽等省的六家企业。通过一系列兼并和收购,海尔盘活了近二十亿元的存量资产,初步完成了集团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近五年,海尔集团的工业销售额以年平均69。1%的速度递增,1999年突破198亿元,为下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兼并是风险很大的资本动作,海尔人经过多年摸索,已总结形成了一套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管理、文化模式救活亏损企业的兼并谋略,在历次兼并中,屡试不爽。
谋略之一:输入管理模式,催醒“休克鱼”海尔选择的兼并目标很有特点:主要选择技术、设备、人才素质均优良,只是管理不善,处于休克亏损状态的企业,海尔人称之为“吃休克鱼”。海尔选择“休克鱼”是基于以下两个考虑:首先,体制不顺使效益好的企业没有被兼并的动力,真正以资本为纽带的强强联合,在国内条件尚不成熟;其次,资金匮乏,使优势企业无力兼并那些需要巨大投资的亏损企业。在我国,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善是普遍的根本原因。对被兼并的企业,注入资金、技术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外部条件的优化,可治标,却不能治本。因此,关键在于解决企业发展动力和经营机制问题,变输血为造血。海尔选择那些硬件不错,只是管理不善的企业,通过输入海尔的管理和文化模式,可以很快使它起死回生,从休克状态苏醒,变得很有活力。
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是海尔1997年实施低成本扩张的成功之作,被兼并的顺德爱德洗衣机厂符合海尔“吃休克鱼”的兼并策略。该公司硬件设施良好,因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停产一年多。合资后,海尔集团洗衣机本部仅派去了三名管理干部,但带去的却是海尔倾心培育多年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及雄厚的科研开发能力。六周后,新公司第一台洗衣机诞生,随后大批高质量的洗衣机走下生产线,曾目睹“深圳速度”的顺德人不得不惊叹海尔集团的“海尔速度”。而值得一提的是,盘活这条“休克鱼”的洗衣机本部,正是两年前被海尔集团认作是“休克鱼”的红星电器厂。短短两年时间,在海尔管理文化模式浸润下,昔日“休克鱼”不仅自己苏醒,在市场中纵横驰骋,而且又催醒了另一条“休克鱼”。
谋略之二:品牌动作,低成本快速扩张
1998年,“海尔”的品牌价值达182亿元,居全国十大驰名商标第三位,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家电名牌”。“海尔”旗下,已形成了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等系列产业,“海尔”系数的增值作用愈来愈明显。聪明的海尔决策者们认识到,此时依托“海尔”品牌,实行资本运营,发挥“海尔”系数的增值作用,正是大好时机。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海尔利用品牌入股等方式,先后低成本收购了红星电器厂、武汉希岛公司。1997年一系列的兼并,更是毫不例外地借助品牌运作,在硬件上没花一分钱,对被兼并的企业进行控股。其中,对合肥黄山电视机厂实现零成本收购,百分之百控股。如海尔控股的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海尔彩电,面市仅三个月便跻身电视机类“1998购物首选品牌”前三强行列。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从1997年9月初开始试运行三个月,就实现两个突破:首批产品即出口美国;专门为适应西南地区多雨潮湿气侯设计的小王子178冰箱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欢迎,上市仅三天即预约超过100台。
充分利用“海尔”品牌优势,不仅有利于扩大海尔产品的市场份额,而且大大降低了海尔资本扩张的成本。“海尔”是海尔集团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然而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海尔人多年抓质量、创名牌的结果。现在,海尔人真正体会到集团总裁张瑞敏“谁砸了产品的牌子,我就砸了谁的饭碗”这句话的含金量。海尔是中国惟一的一家四类主导产品(电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全部通过了ISO9001认证的集团。目前,海尔已在12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516个商标,“海尔”正向世界知名品牌迈进。
谋略之三:混合兼并,完善集团产业布局
混合兼并是指在性质上既非横向、又非纵向的企业之间的兼并,通常的多角化经营即属此类。一般说来,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前期,企业横向兼并是主要形式,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混合兼并又成为主要形式。从海尔兼并的性质看,其一开始走的就是混合兼并的道路,如1988年兼并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1991年兼并青岛空调器厂、青岛冷柜厂;1992年兼并青岛冷凝器厂,改造为冷冻设备公司;1995年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生产洗衣机。混合兼并的策略,使海尔迅速走上了集团化、多角化经营的道路。借助管理、品牌、质量的优势,海尔旗下各主要产品均已形成经济规模。1997年,海尔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6。9%、57。5%、29。6%、27。1%。为冲击世界500强,海尔在巩固其大家电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正大力向新行业和新领域发展:其一,信息产业:海尔通过跨行业购并的方式,先后兼并成立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和合肥黄山电视机厂,进入黑色家电领域,推出数字彩电,加上其在微电脑、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海尔开始进入信息产业;其二,生物工程领域:1997年,海尔控股兼并了青岛第三制药厂,开始生物医药方面研究,进入生物工程领域;其三,小家电行业:1997年海尔借助品牌动作,兼并成立了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研制生产洗碗机、消毒柜等,进入小家电行业,专家们预计小家电行业将成为海尔集团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