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行我的1997-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旗下主要就是这家袖珍格子铺,目前加上直营店,我们已经在海州市下面的几个县里有12家加盟店。”

    按照李文秀的计划,在98年年底,加盟店的数量肯定会超过30家。

    但是现在随着海州市这边的直营店马上就要开业,李文秀打算尽快在省内打开市场。

    最快的做法自然就是改变之前先占领县城市场的做法,转而在省内的各个城市市中心开直营店,然后组建新的业务团队去下面的县城拓展市场。

    原本李文秀是有些踟蹰的。

    但是汪明的突然出现却让他有了些新的想法。

    目前限制格子铺发展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资金,一个是人手,这两个问题如果是靠金和实业本身的发展来解决,那速度无疑是很缓慢的。

    但是如果有市里支持的话,那就不难了,98年的贷款虽然很少,但是毕竟还是有一定的数额的,能不能拿到很重要。

    “你们这个问题很突出,当然,作为一家本土的企业,能做到你们这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市里也希望你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我们的招牌……”

    李文秀笑着点了点头但是没说话。

    不过他基本上已经肯定了,汪明的确有意扶持本土企业的发展。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金和实业未必没有机会。

142 新模式

    汪明一行也没有在店里待太长的时间,毕竟此行并非来参加开业典礼,但是对于李文秀来说已经足够。

    由于汪明突然出现的缘故,店里开业的时间也推迟到了上午10点整。

    随着第一颗橘红色的烟花在半空中炸开,格子铺海州直营店才算是正式开张。

    由于是暑假期间,开业当天,店里的情形并没有之前一中跟二中那么火爆。

    但是由于地处市中心的缘故,客流量仍然不差。

    再加上久雨后晴的缘故,出来散霉见光的人也是成群结队的往街上挤,恰好又逢周末,连难得抽空出门逛个街的市民也比往日要多。

    1元商店虽然在东南沿海那一带已经不算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98年的海州市,还是一个新事物。

    李文秀也没有刻意吆喝揽客,就连搬过来的烟花也就放了十来桶的样子,其他的原封不动地又送了回去。

    好在杂货铺的店老板折腾了一回也没说什么就原价给他退了回去。

    不过头一天的营业额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到晚上9点之后,店里的客人才慢慢都散了。

    李红梅跟刘艳她们几个已经算了有一会儿。

    王有来也闲不住,一直在旁边报账。

    几个人忙活到晚上将近12点钟,才把当天的账全部都理清楚,剩下的就是统计最后的营业额。

    一直到李红梅把最后一笔账加进去,李文秀才嚯地站起来。

    “红梅姐,多少了?”

    李文秀其实并不是很担心。

    毕竟已经有了前几次的经验。

    之前在松平,一中跟二中的店里开业当天,营业都突破了万元大关。

    海州这边虽然没闹出太大的动静,但是想来也不会太差,毕竟白天的客流量摆在那里。

    在98年,要说大把花钱的人不会太多,但是1元商店这种销售模式,在刚出来的那会儿其实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在国内,小市民的那种贪小便宜的心态其实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太明显的变化,价格低往往会吸引相当多的一批人掏腰包。

    “去掉零头,总共是21000块钱。”

    虽然心里有底气,但是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李文秀还是松了口气。

    2万出头,着实不低了。

    虽然没有出现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数字,不过在这个时候,开业当天能够突破2万块钱,的确还算过得去。

    这其实也是李文秀的一次尝试。

    毕竟袖珍格子铺不可能一直沿着1元店这种模式发展下去。

    小商品虽然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但是毕竟很难做成那种潜力巨大的品牌。

    而且一直把客户群体定位在学生身上,这种市场策略也多半是很难持久的。

    所以在海州这边的直营里,李文秀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一楼的四间店面,其中的两间仍然是按照之前格子铺的经营方式,采用统一价格销售小商品,不过价格已经提到了1块钱。

    剩下的两间,李文秀极为大胆地尝试了24小时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作为一种本世纪前期就起源于美国,但是在日本成熟和发展起来的零售模式。

    24小时便利店在1998年并不算一个新事物。

    但是在国内,1998年便利店的发展却是一个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经济的计划性和封闭性,24小时便利店虽然在全世界大行其道。

    但是在国内仍然是一片空白。

    一直到前两年才开始出现这种模式,可以说在98年仍然是处于起步的初期。

    甚至连起步都算不上,毕竟不管是从经营管理模式,还是从发展的思想上,都跟世界上排名靠前的便利店品牌有着天壤之别。

    李文秀之所以敢卖出这一步,完全是因为他具备了超越这个时代20多年的眼光决定的。

    毫无疑问。

    随着十年后线上零售业务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零售业务,尤其是即将大为兴盛的大型超市业务很快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反而是24小时便利店这种零售模式,因为其便利性和时间上的全天候服务意识。

    在互联网销售大行其道的年代,不仅仅没有萎缩,反而越发的繁荣起来。

    既然有了这样的判断,李文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发展机会。

    不过对于这样的尝试,王有来跟杨彪他们却并不是全都理解的。

    “小老板,咱们这么做不会亏本吧?哪有商店大晚上还营业的,而且咱们也忙不过来啊,晚上还要上班,不睡觉啦?”

    抿着嘴。

    刘艳抱着手里的账本,脸上可不怎么乐意。

    来市里上班,那自然是极好的,但是一想到要经常熬夜,来市里的那点兴奋老早就没了。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都要这么干,别说两个小姑娘了,是个人也吃不消。

    而且店里加上王文辉,拢共也就4个人,两班倒,那也得两个人换一班。

    人手的确是个大问题。

    “红梅姐,店里的招聘启事你贴出去没有?”

    “还没贴。”

    “那你尽快贴出去,抓紧时间招两个人进来早点培训,格子铺这边的话,两个人就够了,但是便利店那边肯定要换班。”

    李文秀也没花心思去想点名,既然是24小时便利店,那就直接叫24hour好了,中文名就叫24小时便利店,也算是占了一个便宜。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总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

    李文秀之所以没有在一开始就直接上马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毕竟万一行不通的话,还有格子铺积累的资金和市场,即使是进行第二次创业的话,相对来说也会简单很多。

    但是从第一天开业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状况还算不错。

    拢共21000块钱的营业额里面,有将近一半是便利店里面产生的。

    毕竟格子铺主要面向的群体还是海州一中的学生,这个时候又是暑假期间,销售额比不上便利店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之所以能获得这种效果,也是跟便利店销售的东西有关的。

    跟格子铺不同。

    李文秀在一开始就把便利店的消费群体定位到了普通市民身上。

    店里卖的东西也是以日用品,尤其是食品为主,恰好迎合了普通市民的消费心态。

    接下来几天的营业情况也证实了李文秀的判断。

    不过在经过开业几天火爆的情形之后,店里的日营业额很快就慢慢稳定下来。

    格子铺的营业额在假期很快就稳定在一个偏向于低位的水平,每天也就是在2000块钱左右。

    而便利店的日营业额,则出乎意料地稳定在4000上下。

    一直到这个时候,王有来和李红梅等人才算是彻底打消了心里的疑虑。

    与此同时,随着上一期广告结束的时间日益临近,众人对即将播出的格子铺广告也多了一丝期待。

143 效果

    时间过得很快,在海州市呆了将近大半个月后已然到了8月份。

    一大早。

    李文秀吃完早饭就给家里去了个电话。

    早先没回去,是因为刘金兰打了招呼,天晴之后又是小半个月的时间。

    这回李文秀也实在是没辙了,只好找几个理由塘塞过去。

    但是刘金兰哪里是那么好骗的人。

    果然。

    电话刚一接通,李文秀才说了半句话,话筒里立马就传来刘金兰咆哮的声音。

    过了好半晌,他才总算是把自个儿老娘的脾气给安稳下来,见他一脸吃瘪的样子,上楼来拿东西的刘艳闷着嘴不说话,但是刚一转背立马就笑喷了。

    她们什么时候见过李文秀被人熊成狗的这幅样子。

    “妈,我保证再过几天就回去,你看成不成,我是真有事,不骗你!”

    “有事就迟了,现在本事大了,家都不回了,我跟你爸已经打算好了,明天就去县里把你揪回来。”

    李文秀也是头疼得不行,不过也是暗骂自己蠢得可以,这一忙起来竟然忘了这一茬。

    说到底还是他把自己现在的处境给忽略了,不管在外面怎么成熟老道,但是毕竟还是个17岁的孩子,消失了个把月,刘金兰不急才怪。

    要不是前段时间洪水滔天的,估计刘金兰还真是老早就去县里找人了。

    “妈,我现在在同学家呢,你跟我爸去县里能找着我吗?我过几天就回去了。”

    好说歹说,总算是把刘金兰给说服了,不过这海州肯定是待不下去了。

    李文秀也知道自家老娘的性子,这要是再过几天没回家,他们一准儿要去县里找人。

    索性也就不迟疑了,趁着还有几天功夫,把店里的事情里里外外都安排了一下。

    前几天上夜班的人已经找着了,李红梅这次没专门挑女孩子,而是找了一对跟她和王文辉差不多的夫妻俩,几个人轮着值夜班,工资也提了一个档次。

    现在店里的营业额几乎每天都在上涨,幅度虽然不大,但是毕竟是在上升期。

    最让李文秀以外的反而不是店里的生意,而是杨彪那边加盟店的业务发展得飞快。

    如果不是李文秀担心资金不足,而且管理上也跟不上去,说不准他还真的想一口气把摊子铺到全省去。

    但是即使是有意压制,整个七月份还是迅速增加了5个加盟店的业务,海州市有两家,另外三江是市外的。

    可以说这已经真正是算得上喜报频传了,按照这个发展势头,到年底,30个加盟店基本上不在话下。

    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广告的效果。

    前段时间市台的广告播出来之后,一开始反响确实不大,但是等过了那段沉寂期之后,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几乎每天都有人打电话到店里咨询加盟的事情。

    李文秀也不含糊,一口气把边上一套两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