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就气鼓鼓地坐在那里头也不抬,脸上的表情着实不怎么好看,只有李文秀知道,他老娘能开口把这2000块钱拿出来已经是泼天的大事了。
至于刘金兰的后半句话,李文秀自动过滤了,媳妇要扒自家男人和儿子的皮,这话也就刘金兰说得出口。
李文秀更清楚,不经历过苦难的日子,永远也不知道生活有多么艰辛,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的人生,总会比其他人更懂得生活不易。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自从李文秀从刘金兰手里拿到了家里压箱底的2000块钱,这收马沓子的生意也就正式开了张,就这么个事还在李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村里的看法也是千奇百怪,但是无一例外,多是认为老实人做生意,不赔到裤子都没了肯定是不罢休的。
好也罢歹也罢,这马沓子终究还是收了,7块钱一斤,不带水!比镇上还多5毛。
公道的价格,再加上已经有人吃了螃蟹,送马沓子来李日和这里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头两天还只是李湾本村的人过来,没过几天,临近的两个村也有人陆陆续续闻讯送马沓子来了。
7天的时间,李文秀的账本上记了一笔,拢共收了有将近300斤,最重要的是,随着日和家文秀7块钱一斤收马沓子的事情传开,晚上出门抓马沓子的人越发地多了起来。
看着几乎被踩成了烂泥坑的梅子河滩,李文秀只能替梅子河的马沓子默哀三声。
着实抱歉,为了早日奔小康,只能牺牲你们祖宗十八代,希望你们下辈子别投胎做马沓子,早日升格做人吧!
300斤马沓子,连皮带水的,李文秀估摸了一下,起码要折重3到5斤,弄到县里去,也就能赚个200来块钱,这笔生意着实是闲的蛋疼才会去鼓捣。
如果蚂蟥的价格在8月底不长,那重生一次,恐怕不是做富家翁,而是要被债给逼死了,所以说浑然不怕那肯定是假的。
但是相比于风险,李文秀更愿意去赌一把,赌他没白活了上一辈子。
(新书求收藏,求推荐票!)
006 奔向未来的曙光
这天一大早,李文秀就催促着李日和从床上爬起来了。
家里的马沓子已经收到了300斤出头的样子,刘金兰给的那2000多块钱早就用的一干二净。
接下来自然就要把马沓子拉到县里去卖。
李文秀满口应下来,但是他哪里肯这么早就把好不容易收回来的这些马沓子卖出去。
这个时候拉到县里卖掉,撑死了赚个200块钱,连个车轱辘都买不起,别说彻底改善生活水平了,等到8月底价格上扬到四五十的时候,那就是几倍几倍地赚。
傻子都知道该怎么做。
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为了打消他老娘的疑虑,这马沓子还必须拉到县里去,至于卖还是不卖,李文秀也只能用车到山前必有路来麻痹自己。
借钱是一种办法,但是在97年这个大多数人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只有少数人奔小康的年代,在农村里一次借几万块钱,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亲兄弟都不可能!
父子俩把早就准备好的马沓子直接用大红盆抬到李向前家的六轮拖车尾箱里。
一共是三个直径将近一米的大红盆,盆沿边洒满了粗盐,防止马沓子爬出去,上面蒙着一层破被单。
李向前也是个实在人,家底儿虽然比李老大家好不少,但是也没好到哪儿去,好不容易攒点钱买了个六轮给人家拉拉砖,想来也是挣不了太多的。
别人不知道,但是李文秀怎么可能不记得,如果不出意外,李向前的六轮车根本就活不到明年。
因为97年年底的时候,李向前拉了一车红砖打梅岭小学经过的时候,正逢学校放学,几个熊孩子从后面扒车,车尾的门没关严实,小半车的红砖直接砸下来把几个孩子全都砸了下去。
万幸是没死人,但是也赔了不少钱,再加上心有余悸,这车自然是开不下去了。
97年的农村里可没什么交通规则,你砸了一个小孩兴许还能跟人家说道说道,但是一口儿砸了四五个,你气都没处撒。
人家天天堵你门口要你赔钱,你不赔这日子真没法过。
但是无论如何,人生重来了一次也好,没有也罢,在李文秀眼里,村里瞧得上的人还真没有几个,李向前就是其中之一。
一米七的敦实汉子,性格老成,平日里话不多,但是做事一个顶仨,虽不是李日和的本家兄弟,但是两人打小就玩得来,成家立业了,两家的关系也还不错,比本家兄弟李老二和李老三强了不止一倍。
“向前叔,你这车跑到县里得三四个小时吧?”
李文秀还真没坐过六轮车上县,两世为人,今天还真的是头一遭。
“哪能呢,三四个小时,那还不把活人给生生憋死了,你瞧好了,叔保准个半钟头就到。”
李向前的确没说错,轰轰的发动机一响,六轮车跑的还真是贼快,尤其是过了镇上的那一段泥沙路,上了柏油路之后,六轮车更是跑得哐当响。
轰轰的发动机声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节奏一路前冲,李文秀那颗成年人的心,也跳跃着。
一个半小时还真给开到了县城。
进了城,李文秀忍不住四处打量,这幅表情落入李日和眼里,自然以为他是没见识过,他哪里知道李文秀压根就不是好奇,而是满肚子的嫌弃。
97年的松平县,还真是够穷的!
经过汽车站的时候,李文秀抬头朝对面看过去,满眼的都是荒草丛生的水稻田,哪里有后来全县文明新区的模样。
把马沓子拉到水产市场门口,李向前帮着把东西抬下来就开车走了。
他白天还要在上面的几个地方拉一天的砖,自然不可能陪着李老大在这里做生意。
不过李日和也跟他约好了,等他傍晚回去的时候会拐过来把两人捎回去。
站在水产市场门口,李文秀抬眼朝四周看了看,这时节县城里的人还是扎堆,并不像三五八年后人丁稀疏的样子,除了留守的老少妇孺,青壮年大都外出去了沿海。
李文秀也不继续耽误时间了,人忙一天,一上午的时间过得会很快,不过李文秀并没有急着朝收购蚂蟥的那家水产店走过去,反而是朝李日和吼了一嗓子:
“爸,你在这里看着点,我去买点吃的!”
父子俩一早起来连口水都没喝,肚子早就咕咕地叫了。
两碗炒粉,两杯豆浆,外带2个大肉包子,拢共花了3块钱不到。
如果要说重生一世,什么东西最让李文秀爽利的,肯定是这物价,手里挥舞着十块钱就能当大票子使的年代,总是那么的令人心情舒畅。
随着日头渐渐往头顶上跑,父子俩不得不把装着蚂蟥的大水盆往阴凉处挪,只是李日和心里总是有些不利索。
虽然儿子李文秀早就跟他合计好了,要是能借到钱,这马沓子一条都不卖,但是心里这道坎总是迈不过去。
毕竟是好两千块钱,万一砸在手里,那老李家就算是彻底完了。
“老大,马沓子的价格8月底真能涨上去?”
“嗯!”
没有刘金兰在旁边,李文秀自然知道要搞定他老子并不难,难事还在后面呢。
“我说爸,你真能借到钱?三姑婆能借你这多钱吗?”
李文秀着实有些担心,老李家世代都是贫下中农,有钱的亲戚打灯笼都找不到一个。
这个三姑婆倒不是外人,而是他老子李日和外婆那边的人,自从李文秀他奶奶走了之后,都快十年没来往了。
不过李文秀多少也知道一点,因为年轻的时候受过他奶的恩惠,再加上李日和从小就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他奶去世之前跟这个三姑婆打过招呼,老李家别的儿孙不需要,独独老大家,将来如果有难,还希望帮衬一把。
有这个情分在,借钱不是难事,难的是能借多少。
上辈子李文秀上大学那会儿就是李日和去开的口借的钱,两分息,一次性借足了4年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这笔钱一直到李文秀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好几年才还清,最让李文秀印象深刻的是,还钱的时候三姑婆并没要他的利息。
所以自然而然,李文秀要借钱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
李日和没说话,他可不知道李文秀上大学那一出的事,自然有些拿不稳。
一根接着一根地在那里抽着没过滤嘴的福字岭,等旁边那个卖鱼的汉子吆喝着收摊的时候才下定了注意。
“老大,我去走一趟,不行的话咱就把马沓子卖了。”
一听这话,李文秀顿时就没气了,赶紧招呼着他老子去,自己则坐到边上去照看家里的马沓子。
来往的吆喝声起起伏伏,火辣辣的太阳从头顶照下来,见证着97年难得的时光,也见证着重来一世的少年人,在满是吆喝和鱼腥味的水产市场路边,等待着希望,还有生活的煎熬。
(新书求推荐票!求收藏!)
007 借钱不满万
等待的日子总是极其漫长,李文秀仍然有些拿不稳他老子到底能不能借到钱。
这心里七上八下的一直都不得安稳。
李文秀本以为重活了一世,自己会泰然自若,但是临了关键的时候,这才发现重生一世,除了眼光越发地高了点,还真没看出哪里高人一等了。
上辈子大学毕业,李文秀一股脑进了一家房产公司,倒腾了五六年,钱倒是没少挣,但是气也没少受。
后来一气之下趁着自己还年轻,又一头扎进了金融行业,进了一家合资的银行,这一干就是十几年的时间。
人生又有几个十年,李文秀本打算做完些时候就辞职回家开个小店,慢悠悠地抱着老婆热炕头过着小日子。
或许这天都容不下他这等小家小业的意气,一蹬腿就把他给踢了回来回炉重造。
但是无论如何,生活就是生活,哪怕是重生了也要吃饭睡觉。
“诶,我说你这娃子怎么一晌午坐这动也不动呢,你这马沓子得有好几百斤吧?怎么样,卖不卖?搁我这,8块钱一斤,不少你秤。”
就在李文秀神游天外的时候,一个粗糙的嗓音直接就把他给揪回了神。
李文秀抬眼打前边看过去,说话的是挺厚实的一个汉子,穿着粗布的大裤衩,光着膀子身上那肥肉都快赶上家里那头养了大半年的肥猪了。
一听他说这话,李文秀马上就没好气的嚎了一嗓子。
“不卖!”
“不卖?不卖你搁我这门口也不叫事啊,我这还做不做生意了!”
如果寻常像李文秀这般大的少年人,自然有些发憷,但是李文秀可不光是个少年,两辈子的岁数加起来,估摸着做这胖子的老子都够了,自然没什么畏惧。
“这地上有哪一块砖写着你家名字了?认识我头顶牌子上的字吧?人民路,瞧见没?别在那里瞎咋呼,你怎么不说这县城是你家的?”
一嗓子吼出去,本来心里的气就有些撒不出去,李文秀可没打算让他一分。
不过让李文秀有些吃惊的是,那汉子竟也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被他嚎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