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继妻-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议。”

    元武帝丢下两个字,看了刘桐一眼,便拂袖而去。寺人忙拉长声调喊了声退朝,紧跟着元武帝离开了。

    大殿中人恭喊了声“恭送陛下”,待见不到元武帝的身影,顿时炸开了锅。

    刘桐默默松开了手,十四皇子忙不迭凑上来问道:“九哥,父皇这是何意?”

    虽然是让瑞王退兵,却也没有按照太子一派的人所说的,让瑞王回京,而是再议。

    表面上看,似乎是调整了双方的要求,令双方各退一步。

    但真正上呢?

    刘桐皱皱眉头。

    元武帝这一举动,也算是在“拖”。

    是想……拖着等人们将太子的过错淡忘,拖到太子得旨解除圈禁?

    毕竟,不管瑞王留在燕北,还是回京,瑞王这个自由之身,总比被圈禁的太子要好展势力一些。

    元武帝宁可让瑞王留在燕北,经营他已收拢的势力,也不愿意他回京来。

    说到底,还是为了保护太子吧?

    刘桐自嘲一笑,心里道:“就算把五哥留在燕北又如何,京中的势力自有我来替五哥经营,等五哥……”

    心里才想到一半,联想到元武帝走前看他的那一眼,刘桐蓦地愣住。

    十四皇子见他表情变幻不定,忙问道:“九哥,怎么了?”

    刘桐深吸了口气:“……没什么。”

    十四皇子当然不信,一路跟着刘桐出宫回府,见刘桐还是什么都没说,只能无奈地走了,临走前和常润之说了会儿话,告知了她刘桐的异样。

    等十四皇子走后,常润之倒没有第一时间问刘桐。

    她仔细捋了一遍今日早朝生的事。

    是什么让刘桐这般心神不宁的?

    自从瑞王离京后,他一日胜过一日稳重,等闲的事不会干扰他的心绪。

    除非是他悟出了大事。

    常润之感觉虽然敏锐,却也轻易想不通这当中的关节,最后还是只能问刘桐,希望可以宽慰他两句。

    刘桐唇色微微白,嗫嚅了两句方才道:“父皇仍旧有意要保太子,留五哥在燕北,是不想他回来沾染京中势力。那么……父皇接下来,就要夺我手里的权了。”(。)

第二百五十四章 一年() 
刘桐的预感,成真了。

    元武帝一旦不犹豫,下定了某种决心,动作的确是雷厉风行。

    首先是户部的势力,刘桐本已经整理好了大半,突然一道圣旨下来,元武帝派给了刘桐工部的差事,硬生生将户部之权给攥了回去。

    等刘桐办好工部差事之后回来,元武帝紧接着又派给了一个出京暗访的任务。

    刘桐不得不匆匆梳理了一下手中之权,并让将一些隐秘势力交托给十四皇子,马不停蹄地奔赴了外地。

    在刘桐不在京中的这段时间里,一个官员的迅速爬升显得尤为令人瞩目。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常润之的前夫,如今被元武帝提拔升任为户部侍郎的方朔章。

    秋霖告知常润之这个消息的时候,常润之刚给刘景阳念完了刘桐写来的家信。

    听到方朔章的名字,常润之面色很平淡“姚黄还说了什么?”

    “姚黄姐说,方大人升任快,方太太最近也游走于各府女眷之间,或许会递拜帖,来拜访皇子妃。”

    秋霖迅速看了常润之一眼,见她面上没有怒色,方才继续说道“在此之前,那方太太已经前往过十二皇子府、岑王府了。”

    意思就是说,前来九皇子府拜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常润之应了一声,对秋霖笑道“今年春闱就要到了,丰茗这一次也要下场,该准备的姚黄不会含糊,不过春闱过后上下打点上,总归需要点儿银两。你回去告诉姚黄,若有需要,只管来告诉给我知道。”

    秋霖应了一声,迟疑片刻后问道“殿下,若是那方太太果真来递拜帖要拜见”

    “那就让她来呗。”常润之喝了口茶“十二皇子妃和岑王妃都见了她,我若是不见,倒显得我小心眼儿。”

    秋霖颔首,退了出去。

    刘景阳小手抓着刘桐的信封,问常润之道“娘,方大人是谁?为什么秋霖好像很忌惮他?”

    “我们阳阳都知道忌惮这个词啦?”常润之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道“他是户部侍郎,算是个挺重要的官儿。”

    “比父亲还重要吗?”

    “阳阳父亲占了皇子的身份,官职上来说,方大人也比不过阳阳的父亲。”

    阳阳顿时欢呼道“我就知道爹爹最棒了!”

    常润之揉了揉儿子嫩呼呼的小脸“好了,到了阳阳该跟夫子习字的时间了。”

    刘景阳乖巧地点头,沉香便上前来牵了他出去。

    等儿子一走,常润之脸上的笑便微微沉了沉,伸手招了招。

    已是妇人打扮、瞧着丰腴了不少的魏紫上前轻声道“姑娘。”

    常润之看向魏紫“那方大人娶妻也有几年了,好似,还未有嫡子出生?”

    魏紫颔首,眼中隐隐有些报复似的得色“可不是吗,方大人一妻三妾还有若干通房,至今也只有一子一女,且庶子体弱多病,庶女胆小怕事。”

    常润之盯着魏紫看了两息,无奈道“知道得那么清楚,平时也都关注着呢?”

    魏紫便嘻嘻笑了笑,露出少女时一般无二的俏皮神色来“奴婢知道姑娘不喜欢听人提及那姓方的,只不过奴婢始终咽不下那口气。知道姓方的一家都不好过,奴婢也就放心啦。”

    常润之失笑摇头。

    顿了顿,她问魏紫道“那你说这方太太动作这般大,四处都去上门拜访,到底是为哪般?”

    “还能为哪般,想要提升下自己的存在感呗。”魏紫言道“文远侯府早就削爵了,方太太娘家几乎没什么势力。如今方大人高升,她又一无所出,方大人有和离的先例,她当然怕自己这个糟糠之妻下堂啊。”

    常润之慨叹道“说得也是。”

    “姑娘可怜她?”魏紫好奇问道。

    “有点儿吧。”常润之倒是不否认“她也算是个懂得为自己打算的人,可能,只是命不好。”

    常润之笑了笑“算了,也与我没什么相干。”

    常润之想着,或许这位方太太不会来她这儿拜访,倒没想到过了两天,便收到了她的拜帖。

    常润之接待了她。

    也有几年不见,常润之风采依旧,娴静安宁,气质典雅,生了孩子后更添了一分女人韵味。反观方太太曹艺丹,梳妆打扮得倒是精致,但眼角已浮现了些许细纹。

    大概是这段时间奔波于各府,与各府女眷打交道的缘故,曹艺丹脸上有些疲惫。

    常润之令人奉了茶,与之简单寒暄了几句,态度不冷不热,将与曹艺丹的见面权当做是寻常待客。

    曹艺丹也不说破,更不会提方朔章,只与常润之闲聊,渐渐的,话题拐到了子女身上。

    曹艺丹没有生养,苏芫眉的儿子从苏芫眉的手中,交到了方老太太沈氏手中,又交到了曹艺丹手中,几经辗转,最后还是让苏芫眉自己教养。

    而祝诗生的女儿,曹艺丹养在了自己膝下。

    倒也算是能聊点儿儿女经。

    不咸不淡聊了半下午,曹艺丹识趣地起身告辞。

    常润之也不说留,更不说期待下一次会面,就平淡地让秋霖代她送客。

    秋霖送她到了府门口,曹艺丹塞了个荷包给秋霖,只说道“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还望秋霖姑娘替我在皇子妃面前美言几句。”

    秋霖不明所以,送了人走后,将荷包原封不动地呈到了常润之面前“奴婢瞧着,她倒的确是想来和皇子妃交好的。”

    常润之应了声,打开荷包瞧了瞧,又收紧了收口,推给秋霖笑道“既然是给你,那你就拿着吧。”

    她不在意曹艺丹心里想什么,只需要知道曹艺丹对她没有坏心就行。毕竟两人利益不相干,常润之也不想多生是非。

    刘桐回来交差,又被元武帝派往外地。

    京中的事,刘桐真是一点儿都插不上手,他已经完全成为了替帝王巡视大魏天下的钦差,还是随时都会有危险的那种。

    刘景阳每每见了父亲不过两日,父亲就又走了,然后隔上一两个月才能再见到他。

    父亲的离开,使得刘景阳长大了许多,原本那个活泼爱闹的孩子,也变得乖巧稳重了起来。

    春闱过后,丰茗得了功名,被派往偏远之地任当地县尉。姚黄从常润之这儿得到的打点银子打了水漂。谁都知道多半是有人在当中使绊子。

    丰茗倒没有怨尤,带了姚黄来给常润之辞别,然后赶赴上任。

    时间就这么匆匆又划过了一年,连大年,刘桐都是在外面过的。

    紧接着,元武帝寿诞当天,燕北关传来消息,鲜卑人卷土重来,十万大军压境燕北关。。

第二百五十五章 皇权() 
早朝之上,元武帝大发雷霆,阶下臣子们都不敢出声。

    太子圈禁、祝王养身、岑王势弱,一眼望去,儿子虽多,但可堪重用的却没有几个。

    祁王和礼王?呵,元武帝可不敢把他们提起来,生怕这两人趁此机会坐大。

    元武帝面色沉沉,询问阶下臣工“鲜卑进犯一事,你们是何看法?”

    臣子们其实都在心里嘀咕,若不是之前陛下明发圣旨让瑞王退兵,鲜卑人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整旗鼓,威胁大魏边境?

    如今问他们有什么看法,他们能有什么看法?

    阎王打架,小鬼遭殃,皇家父子、兄弟之间的取舍博弈,最后便宜的不还是那等境外蛮夷,苦的不还是边境百姓。

    臣子们都不敢出声,太子一派的人心里矛盾,既希望这仗打起来,瑞王因打仗身亡,又怕事与愿违,仗虽是打了,可瑞王活得好好的,最怕的就是瑞王建了大军功,到时候

    各人心里都有些小心思,却忽略了御座上的人越来越阴沉低暗的面色。

    其实元武帝心里也知道,燕北战事,已经不在他掌控之中了。鲜卑人既然压境,那他们一旦进犯燕北关,燕北军势必会迎击。战事一触即发,又岂是在千里之外的京城的他能左右的?

    所有这一切,不都得仰赖着瑞王的决策?

    哪怕他现在点将前往燕北关,也绝对比不过瑞王对战事的了解。

    主动权压根儿就不在他这边儿。

    而阶下这些人或许已经在考虑,是要站太子一边,还是站瑞王一边了吧?

    元武帝越想着,面色就越发冷凝。

    终于,有臣子站出来表达自己观点。

    大魏建国百年,从来以“宽仁”治世,对边境外邻国,也一直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策略,一旦打仗,也都是对方挑衅在先,非大魏主动出击。

    再加上之前元武帝明发圣旨,要燕北军以守为攻,所以臣子们便有话可说,一则要求增兵燕北,积极应战二则希望军粮军备供应充足,莫使燕北军后勤乏力。

    这都是最基本的积极应对之策。

    有积极的,自然有消极的。

    太子一党觉得瑞王的运气真的好,去兖州没死,去燕北也没死,反倒势力渐大,直接威胁太子之权。希冀瑞王能在与鲜卑的战事中身陨,实在是不恰当。

    倒不如及时止损,免得因此一战,瑞王军权更重。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