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荣华路-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

    荣娘一家人只是在小湖村短短的停留了两天。其后,便是离开了。

    这一转悠。

    荣娘也是瞧出来了,在长子伯玉的治理下,要说老百姓真的奔入小康那是假话。

    东屠国只是给了别人机会,那便是向上的机会。以及税赋的改制,像东屠岛之时一样,是专门的税务部门收取,跟地方上的官府完全没直属的关系。

    税,国之重事。

    在东屠国里,自然更是重中之重。

    当然,东屠国的农税,那是按了田产来计算。非是像那大晋朝的治下,那真可谓是士族天下,贵族高高在上,一手掩天。

    实则,真正纳税的,那是百姓。

    而东屠国呢,那是按田产来纳税。哪怕是官田,让百姓租种了。那官田也得地方上的衙门,按着税务的规距,收税务部门给收取了。

    若说,现今的农税,还是比较人性化的。那收的是实物。

    为何?

    不外乎,就是钱贵重。真是像后来的某位改革人物那样,来一个一条鞭税,收了银钱的话。说实在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奸商,奸商,无奸不商。

    在收获的时节,大商贾会压低了粮价。在春黄不接时,大商贾又会抬高了粮价。

    这丰年了,要伤农。

    这灾年了,同样要伤农。

    为何?

    不管是粮贵粮贱,百姓都是吃亏的一方。

    所以,东屠国收了实物,至少,不用让百姓被奸商给盘剥的更狠。好歹,这收了实物的话,不用担心了商贾在收获时节压低了粮价,让百姓非得低价卖了粮食,来给官府交税。

    收实物,就是少了操作的空间。

    至于官府?

    官府在地方上有粮仓,也可以起到了调控粮价的作用。

    当然,这又出现了新问题,就是怕官府中的贪污问题。

    说实在的,世间事情,没有安全法。不外乎,就是两相其害,取其轻。

    从西往东。

    越是往东,那就是东屠国新纳进统治的区域。

    一路上,荣娘一家人也是经历了颇多。当然,荣娘更多的,还是听着百姓夸赞了他的长子伯玉。

    “大王仁慈,大王是明君,定然是万寿无疆”

    “”

    各种挂了嘴边的,全是好话。

    当然,这是底层里。

    实则,在一些大的城池里,那里的话语,就分了两派。

    荣娘更知道原由的。

    因为。

    东屠国的统治,肯定不是全部的人,都是受益了。还有许多人,是失意的阶级。特别是新罗国的原来的贵族们。

    那些贵族们因为逃亡,离开了自己的基本盘。等东屠国打下了后,他们的土地被充了公。这里面的矛盾就在于。

    这些贵族想拿回了,原来属于他的贵族身份,还有他们曾经遗失给流民选择队伍的家资家产。

    这怎么可能?

    东屠国的军队用血与火,打下来的胜利品。

    怎么可能给了前朝的蛀虫们。

    这些人更失意的,在于他们没了高人一等的身份,同时,东屠国的农税可不会照顾了谁,这要一视同仁。

    这些人,自然就是敌视了东屠国的统治。

    当然,这些新罗国旧上层,也不全然敌视了东屠国。那些在东屠国到来后,混入了官府里的一些人,还是站了新的立场。

    这世间肯定是以利益为准绳的。

    尚庆道,一处良港。

    在这里,荣娘一家人见到了,那许多人在修筑了港口的情形。

    彼时。

    刘之烨是带着三个儿子,与妻子一起是在港口的一个摊子前,坐定了。

    “客官,可来了馄饨,咱这的馄饨那是馅好着。”

    那小摊的老板是一个笑得和善的中年人。与他一起摆摊的,在旁边包了馄饨的是一个中年妇人。

    “来四碗。”刘之烨笑着回了话。

    老板一口应了。

    随后,在上馄饨时,刘之烨还跟老板攀谈了几句。

    从老板的话中,刘之烨知晓了。这老板啊,与媳妇膝下有两子。小儿子如今是生活在东屠岛。那大儿子是参了军。

    至于老两口为何来了这尚庆道?

    那是因为大儿子的田地分了这地方。

    说起来,这一对中年夫妻是东屠国的大王在统治了东屠岛时,那会儿,从大魏朝治下移来的流民。

    在中年夫妻的嘴里,大王自然就是活命之恩。

    总之,老板的嘴里,大魏朝的治下百姓,那是苦日子连连。

    “还是咱东屠国治下好,大王是明君。瞧瞧,那些港口的苦哈哈,如今可不也是吃得起,咱这摊上的馄饨。”

    “客官你尝尝,咱家的馄饨馅实在,料足。那肉香,谁吃了都赞手艺好。”摊子老板在那儿说了一通话。

    当然,也是这给摊子的馄饨,说了一翻的好话。

    荣娘尝了,味道确实不错。

    当然,这要说了,这馄饨还真不是一般的人舍得的。要知道,这馄饨里,可是蔬菜加肉馅,料实足了。

    至少,一路行来时。

    荣娘就发现了。东屠国的治下,还是大把的穷人。

    若说如今好的,可能就是东屠国治下,没了前朝的苛捐杂税。

    东屠国的农业,那是一刀切。十分之二的税,由税务部全全的收取。其它的徭役与兵役,全部取消了。便是连人头税,也是取消了。

    取而代之的。

    便是田产按田亩交税。

    唯一点。

    荣娘还是瞧的出来,时代的局限性。这个时代时里,大户依然是有奴隶的。不过,对于起自由民,奴隶的主人需要交了每一年的算赋钱。这是按人头算的。

    这般看上去,似乎农税高了。

    实则,不高的。

    因为,没田地的农民,不需要交什么税了。当然,佃户的话,那是要给地主交了地租。

    可东屠国的官府有官田。

    而官田的租子,其实是不高的。

    当然,要说起来。更大的原由。便是东屠国有移民点,若是贫民实在没活路了,可以移民了。这移民于何处?

    海外的荒岛。

    东屠国的海军,在往南之处的东海之上,顺着小琉球岛已经发现了大琉球岛。

    那里并不缺了土地,唯缺了耕种土地的人。

    事实上。

    这也是宣文五年,东屠国要大扩军的原由。

    那更多的新丁是去当了屯田兵。说是开发了荒岛,可那岛太大了,都有新罗国的三分之一的疆域大小。

    如此的面积,如此的土地,要说东屠国朝廷上下不动心,那是怪事儿。

    可若是动心了,想开发亦是难事。

    那岛往南,岛上林木众多,更有瘴气横生。

    要开荒,是难事。想让生地变熟田,那更是需要了大功夫。不过,这等荒岛出现了,那亦是好事。

    至少,东屠国的贫民百姓,有了更多的活路。而不是留在了家乡里,当了佃户,让地主老爷耀武扬威了。

    地主与佃户,也讲究一个供需关系的。

    地多了,佃户少了,地租自然就是降下来。地少了,佃户多了,地租肯定蹭蹭往上涨。

    如今的东屠国啊,朝廷上下的意思,那就是要让市场来平衡,把地租给降下来。为何说,每一个朝代的初始,都是天下承平?

    不外乎,人口给杀没了。人少田多了。

    可东屠国的君王刘长石更想,人口多了,地更多了。

    这一年,宣文五年的秋。

    又是一年收获季节。

    在这个秋时。在这一座海港处,荣娘一家人收到了汉京城的来信。也是这一封来信,让荣娘一家人决定不再游览四方,准备打包回了汉京城。

第162章() 
从尚庆道往汉京城回赶;哪怕再快了;也不可能速度快起来。

    这个时代里赶路;就是坐了马车。荣娘一家人里;赵春花的年纪也是大起来;肯定受不得过份的颠簸。

    于是。

    等荣娘一行人赶到了汉京城的时间;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此时;已经是冬季。

    荣娘一家人归来,没先回了蓬莱行宫,而是直接就去了王宫。本来吧;今年秋说好了,要给女儿刘玉娘举行了婚礼的。

    可夏时,遇上了付奇勇的亲娘那位付家的老夫人病重。

    于是;这是拖延了下来。等着夏末时;荣娘一家人接到了信息。那位老夫人过逝了。这真真是一个不太美妙的消息。

    付奇勇这位庄县伯爵要守孝了。为亲娘守孝得三年,静国公主刘玉娘的婚事只能拖到了三年之后。

    荣娘一家人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没再急着回京城了。

    这等出游;更多的还是荣娘想三个儿子开了眼界。当然;她自己亦是如此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一路行来;荣娘发现了,长子伯玉的治下是真心的推行了商业啊。特别是官府也是鼓励了此事。

    当然;农业为本,这是肯定的。

    哪怕朝代的官府;对于农业也不会忽视了。

    人啊;生存是根本。一顿不食,也会饿得慌。粮食,在何时何地,都是重中之重。于一个朝廷而言,更是如此。

    冬季的汉京城,彼上了银装。

    进了王宫。

    荣娘一家人就是见到了怀孕的王后付明月。

    对于儿媳妇怀孕了,荣娘太欢喜了。这真是普天大庆的事情。想一想,长子伯玉的王位之重,这确实需要了一个继承人。

    而且,这还是荣娘这一辈子,头一个孙儿辈的孩子,她自然更是在意了。

    “儿子(儿媳)给父王、给母后请安。”

    刘长石、付明月这一对夫妻自然是一起来了迎荣娘夫妻的。

    这会儿见面了,一家人俱是欢喜着。

    “进殿里,赶紧进殿里说话。这天,凉着。”荣娘招呼了话。刘之烨这会儿自然没异议的。

    在殿内,一家人落座后。

    刘长石就是讲了,太王太后入冬后身体有些不适,于是,宁国公主王遂娘在侍疾。所以,这才是迎了荣娘一行人里,没了宁国公主的情景。

    “我等稍稍洗漱一翻后,一起去给母后请安。”荣娘这时候,对夫君刘之烨说了此话。刘之烨自然是同意了。

    不过。

    荣娘又是提了一话,道:“王后,近日辛苦你了。”

    “母后,儿媳不辛苦。”付明月忙是回了话。其实,若是太王太后没生病的话,这会儿的王后付明月那会高兴坏了。

    盼了多少年,总算是盼来了她想盼着的王嗣。

    付明月此时此刻,全然的欢喜。特别是御医跟王后讲了,腹中的胎儿健康。这等美好的消息,再如何也是王后的心情顺顺心心。

    说是去探望了太王太后,赵春花这会儿哪怕累着,也是同去了。

    在太王太后的寝宫里,荣娘是见到了宁国公主王遂娘这位大姑姐。此时此刻,太王太后正是躺了榻上,在那儿听了女儿讲些趣事。

    荣娘一行人到了,自然是行了晚辈礼。

    太王太后受了,唤了起。

    王遂娘自然是赶紧的上前,又给太上王、太上王后行礼,当然,更是给君王和王后亦是行了礼。

    国礼之后,自然是家礼。

    应该的礼数,王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