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平则鸣-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眼下的当务之急,即是救下柴荆。徐三之所以决意救他,倒是有三个原因:一来,他乃是帝姬生父;二来,官家崩殂之时,柴荆也是在场之人,日后或可从旁作证;而最后一个理由,全是因为徐三身上,到底还是流着柴氏的血,如此恩情,不敢忘怀。

    救下柴荆,之于如今的徐三而言,倒也并非难事。

    宋祁如今虽春风得意,在朝野上下,收买拉拢不少朝臣,但此等关系,乃是靠白花花的银子堆起来的,不过是虚情假意,空头人情罢了,买来的都是贪财好贿之徒、阿谀曲从之辈。他宋祁能买来,徐三如何买不来?

    这朝堂之争,说到底,叫做是“得人为枭”。谁得了人心,谁的麾盖之下,有能人高士、文武如雨,谁多半就是日后的胜者。

    相较于几乎无能士可用的宋祁,徐三在开封府中的书院,早已开设多年,不知为这大宋朝廷,培养出了多少士子文人。而在军中,徐三也曾亲自率兵作战,与军中诸将,皆交情甚厚,自非宋祁可以比拟。

    更何况,宋祁铲除了薛鸾一系,相当于是在为徐三清路,以至于如今朝中,文臣武将,但凡可用之辈,皆与徐三交情不浅。

    大势已分,胜负已明。徐三手握缰绳,深深吐了口浊气,心知只要小心谨慎,自己有朝一日,必定能拔赵易汉,篡权窃国,实现她心中的远大抱负。

    柳风花露,月澹将晓。徐三翻身下马,正欲回院中歇下,孰料她才一步入房中,抬手正要更衣,身后忽地传来一声轻微响动,似是有人无意撞着了梨木椅子。徐三一惊,立时拢紧衣衫,抓住剑柄,回头望去。

    一痕月色挂帘栊,朦朦胧胧之中,但见一人,自屏风后缓步而出。那人身披黑袍,眉眼虽是英俊,可那消沉憔悴之色,即便四下昏沉,也瞧得甚是分明。

    宋祁。

    徐三心上一沉,稍稍后退一步,这才缓缓问道:“殿下为何来此?”

    宋祁默了一会儿,反问道:“三姐天亮才归,这是去了何处?”

    徐三故意轻声道:“今日是阿母的生辰,我对阿母思念尤甚,便趁夜出城,拜忏念佛,挂青上坟去了。”言及此处,她甚至轻轻掸了掸衣衫,低头道:“阿母生前,最是欢喜那小金锭、小银锭,我便烧了些纸锭,烧得身上沾了不少屑子。”

    宋祁稍稍一顿,竟咬紧牙关,含泪泣道:“今日是你阿母的生辰,亦是我阿母的忌辰。”

    徐三佯装作才得知此事,当即大惊失色,顿了一顿,方才颤声说道:“祁儿,生死大事,万万不可玩笑!你所说的阿母,可指的是,官家?”

    宋祁这才急急走了过来,西窗寂寂,霜月惨白,映得他满面是泪,也将那眸中哀色,照得分明。徐三望着眼前男子,忍不住在心底想道:他这眼底悲哀,到底是真的,还是装出来骗她的?

    人心总是肉长的。徐三想,这十分凄哀,至少当有三分是真罢。

    二人西窗久坐,直至月落天晓。依着宋祁所言,他今夜正在宫中,得了宫人来报,说官家病重,情势危急。他急急赶到京郊别苑,便见官家仰卧榻上,气息奄奄,已是枯骨之馀。

    生死诀别之际,官家草草颁旨,立他为继任新君,之后又紧握着他手,亲自交待了他,要让周文棠远赴巩义皇陵,看守香火,俾奉洒扫,终身不得擅离陵庙。至于柴荆,或许是官家情切,不舍分离,便令其殉葬墓中。

    徐三垂眸听着,面色平静,只稍稍宽慰了他几句,至于周文棠也好,柴荆也罢,皆是只字不提。宋祁见她如此,虽不动声色,却心上稍定,对于徐三与周文棠疏远一事,已然是深信无疑。

    菱窗初晓,檐雀啾啾。二人西窗对坐,徐三虽心事重重,可因着一夜未睡,早已是困乏不已,时不时地打起了哈欠来,而宋祁却仍是分外精神,他眼睑低垂,瞥了徐三两眼,接着骤地抬袖,将她右手握紧。

    当年在北地军营,少年因着百种相思,千种苦恨,生痴生怨,佯作无心,抬手将烛盏打翻,烫伤了徐三的右腕。

    多年过去,这腕上疮痕,渐渐凝作一朵红梅,稍稍凸起,好似绛萼初蕊,香非在蕊,香非在萼,分明是骨中香彻。

    宋祁每每瞥见这朵红梅,只觉得这是他在徐三身上烙下的印记,便是他死,便是她死,这朵红梅,都经久弥香,永不磨灭。只消一眼,便心悸难忍。

    他按下心悸,抬眼望向徐三,指尖故作无意,揉压着那腕上红梅。徐三微微蹙眉,正欲收回手来,却听得宋祁缓缓说道:“三姐,我日后登基,必会封你为相。”

    徐三想了想,淡淡笑道:“今夜陛下忽遭变故,情志不遂,心绪不宁,且一夜不寐,神思难免混沌。似如此封许之言,臣就当未曾听过。待陛下登基,三思过后,再纳揆封相,也是不迟。”

    她不动声色,收回手来,接着起身道:“陛下若不嫌弃,不若暂且留下,与臣共用早膳。早膳过后,宫人便也来接陛下回宫了。”

    她笑了笑,又温声劝道:“依臣之见,陛下还是善保龙体为好。祁儿纵是年纪尚浅,这身子,也经不起如此折腾啊。”

    宋祁见她如此温柔,只觉心上发软,起初见她收手,还有几分怫然不悦,可她此言一出,便也顾不上生气了,但依她所言,与她一同去了前院,又唤来下人,摆膳搁筷。

    二人对坐而食,虽不过清粥小菜,可宋祁却吃得有滋有味,只觉心上郁气尽消,殊不知待他乘车回宫之后,徐三垂袖坐于桌侧,眉眼淡淡,无言望着那碗碟筷箸,心中所思之人,正在千里之外。

    宋祁去后,她虽困乏,却也不敢立即回房歇下,又屏退下人,单独唤了徐玑过来,先问了几句帝姬,接着又以手支额,轻轻说道:“京都府中,这些日子,必定是人心惶惶。若是如今救不得柴荆,日后便更救不得了。”

    她无须多言,徐玑已经了然,立时笑道:“三娘何须忧虑?山大王,如今可是大忙人,便是想审问柴荆,哪里有这般闲工夫?更何况,京都府这几处大牢,都有咱的人手,若想偷梁换柱,那可再容易不过了。”

    徐三对她最是放心不过,点了点头,又轻声道:“若是将他救出了,有一封信,你替我捎给他。他读完这信,若是欲去,你便派人,送他去北地,若是欲留,你也无须阻拦,由着他罢了。”

    徐玑虽不知个中缘由,却并不多问,只点头称是,领命而去。转眼不过两日有余,徐玑便使计将柴荆救了下来,另寻来一具无名男尸,移花接木,换入棺椁,日后便将由这无名之人,下葬皇陵,陪在官家左右,随她一同长眠千年。

    便是此夜,一支由七八架车马组成的商队,正穿行于京郊山林之中,因遽然之间,雨疏风骤,不敢贸然赶路,便在林中暂且歇下。

    赶车的妇人见此情形,不住埋怨着,叫骂着,商妇们则饶有兴致,倚在帘下,或是翻看账本,或是闲话家常。

    而在商队最末的一架马车中,柴荆面带薄纱,盘膝而坐,正不言不语,低头读着徐三送来的信。帘外风雨萧萧,车内却是分外静寂,柴荆看着那信上所书,只觉徐三这一手字,竟与周文棠的笔法,已有两三成相似。

    他睫羽轻颤,只见徐三在信中说道,在许多许多年前,在这京都府中,也曾有过一个姓柴的少年。

    少年随侍太女左右,最为受宠。不久,太女有孕,腹中所怀,正是少年的骨肉。

    某日,太女情志过极,气逆血升,忽觉腹内大痛,竟是有早产之兆。而就在她生下女儿不久,少年便带着女儿,消失不见,多半是不想让自己的亲生骨肉,沦为王室倾轧的祭品,更不想这襁褓中的娇儿,日后成为权欲熏心之辈。

    只可惜,少年虽逃出了虎狼之穴,可他又如何躲得掉虎狼的追杀?他行至半道,遇上不测,自身难保,只得将女儿匆匆弃于风雪之中。

    生离死别之时,他头也顾不上回,只冒着风雪,跌跌撞撞,狼狈逃奔。他只盼着,只盼着这襁褓中的婴孩,生作太平人,莫入帝王冢。

    只可惜,世事难料。二十年过后,这养在贫家的女儿,兜兜转转,阴错阳差,仍是回了京都府中。她做了官,掌了权,她的剑下,不知积有几多白骨,沾染了几多鲜血。

    柴荆看至此处,只觉鼻间酸涩。他深深吸了口气,手上颤抖着,将那笺纸揉作一团,浸入茶盏之中,任那翠绿茶汤,将纸上所书,一一化开。

    他眨了眨眼,颓然泪下,却也心知肚明,这是自己的命数,亦是帝姬的命数。生来如此,无计奈何。他如今尚能苟活,已然是承了中贵人与徐总督的恩情,如何还敢贪求更多?

    少顷过后,帘外忽地传来笃笃两声。柴荆一顿,连忙拭去泪水,抬手掀起帘子,只见夜色之中,徐玑一手撑伞,一袭青衫,挑眉含笑,语气轻快地问他道:

    “柴郎君,你是欲去,还是欲留?今夜这雨,愈下愈大,郎君还是早做打算为妙。”

    柴荆眯起眼来,望着帘外风雨,缓缓说道:“今夜欲去,不得不去了。不过,有徐娘子在,我想我以后,多半还能再回来。”

    徐玑闻言,勾唇笑道:“那是自然。待到郎君回京,定不会有今夜这么大的雨了。”

    柴荆轻轻点头,竟觉心上稍安。他搁下帘子,静听风雨,又将那全然浸透的信,自盏中取出,掀帘掷入淤泥之中。徐玑见此,这才转身而去,徐徐走至商队之首,对那打头儿的妇人耳语一番。

    不多时,便见一行车马,辘辘而动,于狂风骤雨之中,朝着北方越行越远。只盼他年他月,故人重聚之时,已是月白风清,天平地成。

    柴荆去后,隔日即是宋祁登基之时。朝臣山呼万岁,俯首跪地,而那男人身着织金蟒袍,足蹬黑缎朝靴,一步一步,终是登上了他渴求多年的,那髹金雕龙的帝王宝座。

    他虽面色沉静,可内心之中,却已是江翻海涌,亢奋不已。

    他告诉自己,与他作对的,诸如薛鸾、贾文燕、周文棠等人,或已沦为刀下鬼,或是在偏乡僻壤,失权失势,每日只得洒扫庭除,侍奉香火,日后是生是死,全看他一声令下。

    而他最为渴望的,那人也跪在金銮殿中,跪在他的朝靴底下。从此之后,只要他想,她的身,她的心,全都是他的了,且只属于他。

    他是大宋朝立国以来,头一个以男子之身,登上这金銮宝座的,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他注定,将会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宋祁紧咬牙关,强忍着不勾起唇角。他俯望着满朝文武,沉吟许久,方才唤众卿平身。可就在众臣起身之时,他瞥了一眼自己身上这蟠龙朝服,冷不丁地被那金灿灿的一晃,竟有几分怔愣,不知今夕何夕,此地何地。

    崇宁十八年,五月下旬,三王宋祁,践祚登基。因朝中老臣,但凡上了岁数的,大多心谤腹非,冥顽不化,尤其左右二相,对新君管束甚严,宋祁对此甚为不满,便于当年七月,不顾近臣徐三等人劝谏,借故罢黜左右二相,另任徐挽澜、蒋平钏二人担此官职。

    宋祁登基之后,几个月内,可谓是勤政驭下,兢兢业业,既整顿吏治,优待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