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歌坛女神是学霸-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寒假,嘉应有一个筹划。此时,她正在说服莫少林和牟染月。

    “爸爸妈妈,所以,你们支持我的寒假计划吗?”刚才,嘉应告诉爸爸妈妈,她寒假想要去山区支教。其实,主要目的是去看看自己投资兴建的希望小学,有没有正常运转。

    “嘉应,你一定要去吗?你们放假也才四十多天,而且,这可是过年啊!”莫少林苦口婆心的劝解着。女儿平日里上课和工作非常忙碌,现在好不容易放假了,也没有闲着。说好的当爸爸一辈子的小公主呢?

    “如果,你真的想去的话,妈妈支持你!”牟染月倒是没有反对。孩子年轻,多经历一些事情总是好的。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是再好不过的了。牟染月深有体会!

    凭借着个人画展,牟染月开始在绘画这个圈子有了一定的名气。虽然远远不及那些大师,可是她的画作也能成为大家争相购买的对象了。自从开始画画,牟染月觉得自己的世界开始有了色彩。

    另一边,孙义博也在跟自己的父母商量着。

    “爸爸妈妈,寒假我想陪嘉应一起去山区支教。”

    “去我不反对,可是安全第一位。有任何事情,及时跟我打电话。出门在外,要让我和你妈妈放心。”这是严肃的孙爸爸。

    “啊!这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好想参加。不过,看你的表情,我就知道你是不欢迎我的。记得在外面照顾好我的嘉应,一切听从她的安排,不许惹她生气。在外面,你就是她的保镖、助理、厨师、司机,知道吗?要是我的嘉应有一点点受伤,我可是要为你是问的!”

    龙琴女士一如既往的霸道。此时的她,已经完全偏向了自己未来的儿媳妇。有一个偶像当自己的儿媳妇是什么样的体验?有一个超级维护女朋友的老妈是什么样的体验?

    相信将来龙琴女士和孙义博都会告诉我们的。

    于是,寒假开始的第三天,嘉应和孙义博已经踏上了奔向西南某大山山区的路上。没有直达的飞机,甚至连火车都没有通。他们乘坐了24小时的火车,到达了一个名叫汉古的小站。

    看着这个古老的,仿佛只存在于纪录片里的小火车站。孙义博举起了手中的相机,这个画面,让他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

    在火车站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们来到了位于火车站东边的一个客运站。这里人烟稀少到简直不像是一个客运站,除了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几乎看不到乘客的身影。

    他们找错地方了?

    孙义博找到工作人员一问才知道,这里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两班客车。而且,下午的客车已经发车了。也就是说,今天客运站不会再有客车发往塔固镇了。那怎么办?孙义博一脸茫然。

    在城市,就算是凌晨还有加班的公交车。可是,在这里一天只有两班客运专车!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落后的地方?而且更加令人抓狂的是,火车站附根本没有住宿的地方。

    得了,他们这是要睡火车站或者客运站的节奏吗?

    希望小学的地址是海成大叔发给嘉应的,他以为她只是想要了解一下大体的情况。海成大叔根本不知道嘉应和孙义博此时正在去往塔固镇宁西村的路上。

    “大叔,我们都是去塔固镇支教的老师。您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法子,可以让我们去到塔固镇的?我们也不可能就在这儿等到明天早上班车发车吧?”嘉应求助的看向看守车站大门的门卫。

    “你们都是支教的老师?”门卫大叔好奇的看着面前这两个明显看起来像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城里的人真漂亮,跟电视里一样好看。大叔心里忍不住惊叹,脸上也带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

    “是的,我们想要去塔固镇,可是我们不知道每天只有两班客车。”孙义博解释道。

    “你们等着,我去帮你们问问。我记得老吴明天休假,他今天应该是要回塔固镇的。到时候,你们应该可以坐他的顺风车过去。”门卫大叔热心的帮他们张罗去了,看样子还挺有希望的。

    “对不起,嘉应,是我没有考虑周全。”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出门的第一步就被卡住了。可见,之后的几天还指不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没关系,我们都没有这样的经历。说起来,谁知道塔固镇竟然这么偏僻。每天才只有两班客车,也不知道那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嘉应对于未来一个月可能遇到的问题倒是不担心。她忧虑的是学校的情况。

    “好了,孩子们,你们运气好。今天在火车站上班的老吴要回塔固镇。我已经跟他说好了,等他交班了,就来这里接你们过去。你们再等一等,他还有半个小时交班。”门卫大叔一看就是热心肠的人,嘉应和孙义博连连感谢。

    半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嘉应、孙义博和门卫大叔的聊天随着一个满脸胡须的中年大叔的到来,而结束了。

    来到交通工具的面前,嘉应和孙义博都愣住了。这是一辆有拖箱的三轮摩托车,而它看起来也有些年纪了。吴大叔点了三次火,终于点燃了摩托车。

    “上车吧?我们要准备出发了。”为了让这两个看起来就是城里的孩子坐的舒服,老吴甚至特地将自己放在值班室,晚上用来加衣服的大棉袄垫在了车底。毕竟都是农家出来的车辆,里面再怎么说也有不少的灰土。

    孙义博牵着嘉应上了车,他们没好意思坐在一看就是吴大叔外衣的大棉袄上面,而是从行李里面拿出了一床毛毯和一张野餐桌布垫上。

    吴大叔见状,也没有多说什么。倒是发车的时候说了一句:“傍晚了,山里凉。路上要是实在冷了,就把大棉袄给裹上。可别冷坏了!衣服都是干净的咧。”

    由此可见,刁民并非出自穷山恶水。大多数时候,坏的只是人心而不是哪个阶层。

    一路颠簸,对于嘉应和孙义博,这样的体验,真是从来没有过的。哪怕是曾经生长在陆家的嘉应,也没有经历过这样艰难的路程。如同吴大叔所说,冬天的寒风在摩托三轮车的行驶中,几乎如同刀子一般割着他们的脸颊。

    孙义博将嘉应揽在怀里,再将大棉袄裹在他们身上,才勉强可以抵御这么刺骨的寒风。

第115章() 
颠簸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终于在天彻底黑下来之前;到达了塔固镇。得知他们要去到镇上最远的乡村宁西村;吴大叔还特意挽留嘉应和孙义博在自己家里住了一晚。在他们这个位于西南腹地深处的小乡镇;是没有旅馆和招待所的。

    嘉应和孙义博非常感恩吴大叔;素昧平生的他却可以如此热情的招待他们。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吃到吴大叔的老婆亲手擀制的面条;嘉应和孙义博觉得这是他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

    吴大叔家里在镇上可以算得上是条件好的家庭了,因为他在火车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家也只是一座青砖的大瓦房而已。

    为了招待城里来的支教老师,吴大叔老婆还特意拿出了连他们自己都舍不得盖的棉被。在这个偏远的小镇,一间宽敞的瓦房之中;昏黄的白炽灯下;孙义博紧紧的搂着怀里的嘉应。因为,实在是太冷了。

    “义博;你有没有后悔跟我一起出来?”嘉应好奇的抬头;看向抱着自己的孙义博。连续两天的奔波;他还没有来得及处理的胡须已经长出来了。

    说起来;嘉应有着音乐创作者的特性。她喜欢体验不同的人生;不喜欢当温室里面的花朵。倘若不是这么曲折的人生经历,她也不可能写出那些炙手可热的歌曲。

    创作源于灵感;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而那些震撼心灵的发声,往往来自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傻瓜!我怎么会后悔?跟你在一起;哪怕是露宿街头;我也愿意。你想想,等我们老了,还能回忆起这段记忆犹新的日子,不是挺好的吗?”

    在没有空调,没有地砖,没有华丽装饰的农家瓦房,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相拥。他愿意陪她一起做所有她想要做的事,这大概是最动人的表白。

    由于他们学校放假比较早,所以,此时的小学生们,还有大半个月才会放寒假。第二天一大早,嘉应和孙义博从睡梦中醒过来。昨天已经听吴大叔说过了,从这里到宁西村,没有客车。所以,吴大叔打算亲自送他们过去。

    并且,摩托车还不能够将他们送到宁西村村子里。他们只能开到山脚下,然后徒步翻越一座大山,才可以到达宁西村。

    因为吴大叔和他的妻子执意不收嘉应他们的钱。嘉应只好偷偷的将五百块钱塞到了房间里的棉被下面。吴大叔和吴大婶都是热心的好人,他们总不能白吃白住。

    “我跟你们说,要不是今年年初的时候,一个好心人捐钱给宁西村修了学校,那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书可念。从宁西村到塔固镇,需要步行四十公里。他们除了到镇上念书,再没有其他选择。不过,现在好了。学校有了,还有像你们这样的支教老师。现在还是好人多啊!”

    吴大叔一路上除了介绍这里的环境,还跟嘉应他们唠叨几句家常。他们家已经很了不起了,供养了两个大学生。除了在火车站工作,他和妻子还养了十多头猪,种了八亩土地。

    在这里,勤劳还不一定能够让他们脱贫致富。来古塔镇的路途已经够颠簸了,没想到,去宁西村的路更加难走。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政府不给修建学校了吧?真是太难了!所有的修建材料,都需要靠人力背上去。哪怕是青砖的瓦房,修建起来也是极其不容易的!”此时他们已经从三轮车上下来了,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吴大叔接过了嘉应的行李箱,扛在了背上。孙义博也将行李箱扛了起来,嘉应背着一个大书包,三人一起向着宁西村进发。

    嘉应和孙义博自问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孙义博每天坚持锻炼。可是,在半山腰的时候,他们还是被吴大叔给甩在了后面。

    “等等,大叔,休息一会儿吧!”孙义博放下肩上的行李箱,他算是明白了什么叫肩上的重担。刚开始可能还觉得小菜一碟,可是越往上走,山路越狭窄、越陡峭。

    嘉应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一路上她一直在观察。有没有可能修建一条通往山里的道路。听大叔说,宁西村属于塔固镇最偏远的一个乡村。有着100多户家庭,接近500个村民。全部搬迁出来,是不太现实的。可是,办法还不是人想的吗?

    他们一大早出门,直到下午两点,才到达了宁西村。看着村民聚居的村落,嘉应和孙义博都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到了。

    然而,在希望小学门口,嘉应和孙义博看到了紧锁的校门。透过大门,可以看到学校似乎已经闲置了好几个月了。房屋还是新的,只不过积累了一些灰尘和蜘蛛网。

    “哎,这个情况很正常啊,因为很少老师能够一直坚守在这里。”吴大叔似乎深有感触。他们家亲戚也有在其他村子里的,因为地方太过偏僻,而且工资有太低,生活太艰苦。几乎很少的老师可以坚持下来。

    当然不是说他们没有爱心,而是现实逼迫得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他们身上也有负担,能够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