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再没有人来回应她。
往日的情景一幕幕闪过。阿娘淡淡的笑容,阿娘轻柔的眼神,阿娘包容的拥抱,一切都还栩栩如生,夏侯沛几乎还能听到她在唤她重华,她还会淡淡的,漫不经心地瞥她一眼。
阿娘分明还在。她的眼睛,她的鼻子,她的嘴巴,都是如此生动鲜活。
她分明还在,她就在她的怀里。
可是为什么,她不应她一声。
夏侯沛紧紧地抱住太后的身体,拼命地寻找她存在的痕迹。可是,热度逐渐消散,她的身体,开始僵硬,耳边是宫人们的哀泣,一切都在残忍地告诉她,她真的已经失去她了,她失去了这个世界,她唯一拥有,唯一在乎的人。
从此以后,她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身躯,从此以后,她一无所有。
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从殿中传出。
“阿娘!”
她抱住太后的身体,哭得肝肠寸断,在这一刻,她的生命,被彻底地撕裂。
从此以后,她只是孤寂的一个人,所有的痛,所有的苦,所有的煎熬,都无处诉说。
她只是孤寂的一个人。
第一百零二章()
今日是秦王大婚之日。
除却出入宫闱颁赐的使者,与长秋宫中往来喜气的宫人,这一日与往常的每一日都没有丝毫差别。
送走最后一拨来贺的宫人,皇后静坐于檐下。
庭前绿竹猗猗,茂竹涛涛。
晚风轻拂,使人心境平和。
皇后微微抬首,望向远方四合暮色,她神色静谧,目光宁静,与平常无异。只是宫人们都知道,往常,她坐于此处,是有十二郎相伴的。
从十二郎初学会说话起,她们便常于此处席地而坐,皇后拥着十二郎,念一首赞誉品行高洁的诗,说几句浅显易懂的道理,每到这时,十二郎便仰头看着皇后,一双黑漆漆的大眼睛,专注而认真。
每日清晨皆如此,直到十二郎长大,入太学读书,方截然而止。
此后,这里就不再是皇后与十二郎一个教,一个学的地方。有时煮茶烹茗,有时抚琴吹笛,有时恬然相对,无一例外,殿下坐于此处,总有十二郎的身影相随。
皇后并不喜欢称夏侯沛为十二郎。
她们之间的纠葛并非一言两语说得明白。当年的事早已蒙尘,当年的人多已不在,现已说不清谁对谁错。
最初之时,皇后对夏侯沛警惕而戒备,纵使她只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她亦不敢对她放松。
李氏是她设计而死,她的孩子是李氏所害,有此前提,她将夏侯沛养在身旁,无异于养虎为患。
皇后这般擅于提前将事算死的人,怎会将自己置于危难。
养大她,得一王爵,生活无忧,也就是了,至于其他,皇后从未替她想过。她只要她能安稳长大,长得平庸无能,无能到纵有一日,她发现当年之事,也无力报复与她。
她是这样想的,也知如此最为稳妥。
刚出生的孩子,软软的,带着点奶香,总是在睡,闭着小眼睛,一张软乎乎的小脸在襁褓中不知世事。
皇后偶尔会来看她,每次一见,便是说不出的复杂,仇人之子,却已成她之子,非但如此,她还顶替了属于小十二的排行,成了宫人们口中的十二郎。
皇后未曾心软,她做着该做的事,既不亲近,也不将疏离憎厌浮于表面。
然而,再是冷静自持的人,也总有情不自禁的时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十二郎在无声无息间在她的心中深深扎根,皇后甚至不知这个孩子是怎么做到的。
她的乖巧,她的孝顺,她的依恋,她毫无防备的笑容,她言听计从的温顺,她真诚到无法抗拒的温柔,时光真是能磨平一切,随着而她的长大,皇后越来越想不起,她曾对她的隔阂与忌惮。
她小小的身子站在她面前,仰着头,没有一点怀疑,没有半分心防的唤她阿娘,她的声音软软的,她答应一声,十二郎便笑起来,跌跌撞撞地跑上来,踮起脚尖,抓住她的手,笑得一脸乖巧可爱,阿娘,抱抱。
皇后终是心软,弯下身,抱起她。十二郎乖乖的靠着她,口中慢慢地,软软地说着,阿娘,最好了。
她不自觉地微笑。
她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用心地抚育十二郎,她渐渐忘了她与她之间磨不去的恩怨纠葛,她对她寄予厚望,她为她费尽心思。
而十几年的日夜相处,十二郎从未让她失望过,更让她高兴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她不曾对她有丝毫疏离,反倒愈加紧密。
“殿下。”李华回来了,来皇后跟前复命。
皇后将目光从天边的霞彩中收回,落到他身上。
“臣贺殿下大喜,贺十二郎大喜。”李华笑禀道。
听到十二郎三字,皇后镇定而沉静的眸光稍软,她看着李华,等他说下去。
李华果然侃侃而谈,堆满了笑,将□□中见闻,皆详细道来:“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王府内外,皆是喜气。十二郎今日格外清俊,也甚是精神,殿下明日便可见十二郎携妻拜见,臣先贺殿下有此佳儿佳妇啦!”
见他这眉飞色舞的模样,想必□□中果真热闹非凡。
十二郎曾说她有意中人,是名女子,不久,她又说与她,已择定秦氏为妃。那时皇后便有猜测,秦氏大约便是十二郎口中的意中人。
心间一声叹息,她问出最在意的一个问题:“新妇可好?”
李华一愣,殿下是见过秦氏的,怎地问这个?只是他到底侍奉皇后多年,转瞬便明白她话中之意,忙笑道:“王妃举止从容,温婉端庄,十二郎的喜爱都展现在脸上,一路上体贴细致,不住地在王妃身旁提醒留心足下。”
听他此言,皇后才是当真放心了。
她站起身,往殿中去。
殿中点着宁神的香,宫人奉上瓜果与香茗,便静默退下。
皇后坐与梳妆台前,她打开一只木盒,其中有一盒胭脂。胭脂盒是青花纹饰的陶质小盒,形状是圆的,四周光滑圆润,雅致非常。打开一看,里头的胭脂已空了,却仿佛仍有淡淡的香气萦绕鼻间。
皇后拿起胭脂盒看了片刻。
重华幸福有靠,她自是欢喜,只是心中,也不免有一阵淡淡的失落。大约所有的母亲都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体会这种失落,一方面欣喜与孩子每一日的变化,一方面又黯然与他们展翅之后越飞越远。
两者交杂,竟不知是喜是忧。皇后微微叹息,总归是重华过得好,才是最要紧。
将胭脂盒妥善地放回到木盒之中,皇后看了看烛台上蜡烛,已燃至一半,时辰也不早了,正欲唤人备水沐浴,便传来阿祁扣门的声音。
她走到门旁,阿祁匆忙地走来:“殿下,邓众有物呈上,”她一面说,一面不解道,“十二郎有言,此物必得殿下亲收。”这个时候有什么是要这般匆忙的呈上,还得殿下亲自看过的?
皇后闻言,心头一紧,只恐是夏侯沛那里出了什么事,目色微沉,抬步道:“去看看。”
走到殿外,便见邓众候在那处,他手中小心地捧着一佩囊,神色平常,并不见慌忙,便知当是无事。
皇后微舒口气,步履稍缓,神色从容。
邓众听见声响,忙跪下行礼,又将那佩囊捧过头顶,恭敬献上:“此物,十二郎令臣亲手呈交殿下。”
他手上稳稳的捧着佩囊,那佩囊上头以金缕绣了桃花,样式精致,缝制用心。
皇后一笑,这样的东西,又是这样的日子,当赠与王妃才是。
她亲手接了过来,见天色不早,此时赶去宫门,怕已下钥了,便令人带邓众下去安置,在宫中歇一夜,明早再回王府。
大婚之日连夜送来的佩囊必不会只是一个佩囊而已。
皇后回到寝殿,将那佩囊置于手心细观。上头的桃花栩栩如生,金缕所绣竟也不显俗气,别致而清雅。她细细看了一圈,见无奇特之处,略一思索,便寻了开口,小心地拆开。
一缕青丝,映入眼帘。
瞳孔倏然间放大,皇后只觉一阵晕眩。
赠人发丝的含义,再明显不过,再加上今日这特殊的日子,连自欺欺人,安慰自己不过巧合都不行。
皇后猛然间想到那一日,阳光漏过苍翠的树叶洒下,如撒金般落在重华的身上,她抬头看着她的眼睛,那神色紧张而执拗,期待而温柔,她看着她,认真地说:“她,是个很好的人。”
原来端倪早现,而她,竟一无所觉。皇后合上眼,这轻若无物的佩囊一瞬间重于千钧,接不得,扔不得。
将重华平日所为一点一点的回忆出来,反复地揣测她每一句话的含义,每一个眼神的内涵,皇后心焦不已。
她看着那佩囊,心简直凉透了。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然而,纵然恼怒、伤心、痛苦、羞耻,反复交杂,在她心上,变作噬人的虫蚁。皇后却发现,她最为不安的竟是若是重华之情为人所觉,必会教她死无葬身之地,时日长久,她之情根越中越深,必有一日,难以收拾。
她咬紧了唇,一时间,仓皇而无助。
一夜未眠,一夜难眠。
天将拂晓,东方吐白。黎明的光辉逐渐驱逐暗夜的黑暗。皇后睁着眼睛,在窗下坐了一夜。
第一百零三章()
破晓。
烛台上积满了残蜡,燃了一夜,只余短短的一截寂寥轻摇。
和煦晨光由弱渐强,照拂与窗纸,映一室磊落。
皇后坐在那里,晨光映在了她身上,显出暖暖的色调。她只坐着,已许久不曾动了。佩囊还在她的手里,她拿着它,不曾丢开。
进退两难,束手无策。皇后看着那佩囊,各种复杂情绪交织的心也平静下来。
总得择一解决之法,重华不能有失。
这种情是错的,可即便犯了错,重华也是她的孩子,她要保护她,安抚她,让她认识到其中的错处。
可这其中的为难又岂止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回顾往昔,不知重华情从何起,只是看这佩囊,便知当已是深种难解。
这是她抚养长大的孩子,她知道她,若非情难自已,她不会将这个送来。她相信重华的情必是真诚纯粹,若非无处纾解,她不会将这个送来。她更知,若不是想要求一个结果,她不会将这个送来。
可她能给她一切,唯独不能给的,只有这一份回应。
皇后觉得难过,她有万般手段,却做不到对重华狠心。
太子位不稳固,郑、晋二王不安分,重华正在蓄势,一点不足显于人前便会被数倍放大,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污点。
这时候,不能乱,尤其重华的心,不能乱。
日头渐高,这个时辰,重华当快要入宫来了。再过不了多久,圣人也会来此。
容不得她再踟蹰,不论什么事,不论有多为难,情势总会逼着人做一个决断。
殿外有宫人来回的步履声。皇后站起身,一夜未眠,着实疲惫,她面容悠远,身姿从容,仍是往常的平和淡然,无损丝毫雍容。
殿外听到声响,先在门外问了一声,得皇后答允,方推开门,鱼贯入内。
沐浴洗漱,更衣上妆,阿祁在旁道:“今日大喜,殿下着一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