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8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粮草危机,让安东大军迅速杀到平壤城下,以确保第三次东征的胜利,确保国祚利益不受损害。”

    齐王的脸色渐渐好转,虽然依旧对李风云和安东诸将怨恨不已,但卫府那帮骄恣狂妄的将军们,尤其东征统帅部的那几位军方大佬,也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一个比一个坏。这一点齐王深有感触,此次他如果不是在怀远饱受宇文述、郭荣等大将军的轻慢和羞辱,也不会被韦福嗣和李善衡所说服,在明知后果严重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北上扶余,说白了就是赌一口气,你们不给我建功的机会,我就自己去打平壤。

    由此推及,不难想到东征统帅部对李风云和安东大军的态度了,所以李风云奔袭晦发川,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肯定也是赌气,你们不让我打平壤,不让我抢功劳,我偏要打平壤,偏要抢功劳,偏要打你卫府的脸。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唯有一往无前,直杀平壤了。”

    齐王想通了,豁出去了,反正自己北上扶余已经让圣主愤怒了,也不在乎李风云给自己挖坑了,总之只要攻陷了平壤,灭亡了高句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了自己此行的目标,将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最不济也能功过相抵,而这个结果肯定要远胜“困”在统帅部痛苦煎熬了。

    “安东主力大军何时出发?”齐王问道,“是郕公你亲自统率吗?”

    李浑摇摇手,语气阴郁,“本来安东主力军团的确由某统率,但听说大王赶来扶余后,李副大都护立即做了调整,由某统率后军保护辎重,主力军团则由李子雄统率,只待选锋马军攻克晦发川,主力军团便立即东进。”

    齐王的脸色再度阴沉。韦福嗣和李善衡互相看看,眼里不约而同地掠过一丝失望之色。

    之前齐王、韦福嗣和李善衡曾寄希望于李风云的疏忽遗漏,对安东军权或多或少还抱有一丝幻想,只是如此大事,李风云岂敢麻痹大意、自掘坟墓?李风云临阵换帅,正是要保证自己对安东大军的绝对控制,而李浑是齐王的坚定支持者,一旦李浑对齐王言听计从,把安东主力大军的控制权拱手相让,形势必然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对此李浑满腹怨言,只是无处发泄,总不能冲着齐王大喊大叫吧?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了。

    齐王想了一下,追问道,“郕公估计李子雄何时东进?”

    “只要怀远送来粮草辎重,李子雄立即便会率军东进。”

    齐王点点头,转身对李善衡说道,“传孤命令,大军就地扎营。”又对韦福嗣说道,“急报怀远,说孤已抵达扶余,但李副大都护已率军攻打晦发川而去,孤将迅速跟进,请怀远务必加快粮草辎重的运输。”

    接着面对李浑,严肃说道,“明日,孤进城巡视,抚慰诸军,请郕公预作准备。”

    =

第一千零六章 岂能儿戏?() 


    <;p四月初八,怀远镇,东征统帅部。

    宇文述接到圣主诏令,同意东征统帅部所拟“水陆并进、三路同攻”之计策;同意齐王北上扶余巡边,并切实承担起敦促安东大军攻打平壤之重任;另外行宫暂停北平临渝,至于行宫是否于攻击开始前抵达怀远,圣主是否亲自指挥大军强渡辽水,则只字未提。

    从这份诏令中看得出来,圣主和中枢对东征统帅部做出了让步,对齐王亦做出了妥协,但圣主很生气,中枢很不满,对第三次东征更是不甚乐观,所以圣主犹豫了,对御驾亲征亦无自信,于是停下了前进脚步,踌躇观望。

    宇文述颇感忐忑,急召郭荣、李景、薛世雄和崔弘升,一则宣达诏令,二则就行宫暂停临渝一事,从政治军事上做出评估,以裨补阙漏,保证统帅部正确领会圣主和中枢的真实意图,不至于让此事影响乃至危害到第三次东征之结果。

    攻击日期日趋临近,郭、李、薛、崔四位大将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个个忙得团团转,突然接到宇文述的急召令,知道事关重大,遂放下手头要事,快马加鞭、风驰电挚赶回统帅部。

    宇文述也是忙得焦头烂额,没有空闲,直到四位大将军都来了,这才出面接待。先是拿出圣主诏令请四位大将军过目,然后把自己对诏令内容的理解、心中所产生的疑虑,以及对此事的初步评估,和盘托出。

    四位大将军神情凝重,集体沉默。

    齐王北上扶余会合安东大军,与东征统帅部紧急调整攻击之策,看上去互为因果,实则两者之间并无紧密联系,这一点统帅部的五大将军一清二楚,而圣主和中枢亦是眼睛雪亮,看得很通透。

    也就是说,即便齐王没有北上扶余会合安东大军,东征统帅部也要调整攻击之策,原因很简单,从政治上来说,圣主和中枢借助东征来打击和削弱安东乃在情理之中,但从军事上来说,此举带来的不确定变数太多,风险太大,一旦矛盾激化,必然爆发冲突,自相残杀还是危害小的,怕就怕安东大军临阵倒戈,到那时不但第三次东征要以惨败而收场,就连刚刚并入中土版图的安东地区也得而复失,拱手还给了突厥人,由此导致中土在内外两个战场上一败涂地,而这个恶果是致命的,尤其在南北战争即将爆发的不利局面下,中土必将遭遇空前危机,中土统一大业岌岌可危。

    如此严重罪责谁来承担?圣主当然不会承担,中枢也不会整体请辞,最后只能由打了败仗的卫府来承担,由宇文述、郭荣、李景、薛世雄、崔弘升等卫府武卫大将军和十几万卫府将士来承担,而大家拼死拼活,既流血又流泪,最后还要背负千古骂名遗臭万年,这让浴血奋战、舍生忘死、马革裹尸的中土将士情何以堪?

    第一次东征失败及失败后的清算,对卫府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可承受的血淋淋的教训,同样的错误岂能再犯?就算宇文述对圣主忠心耿耿,言听计从,但卫府不是他宇文述一个人的卫府,十几万卫府将士也不是他一个人的私军,所以宇文述不敢也不能再重蹈覆辙了,毕竟失败的结果是一损俱损,满盘皆输,于圣主于卫府于国祚于中土均无半分好处,所以宇文述为了第三次东征的胜利,为了卫府和将士们的荣耀,哪怕得罪了圣主,激怒了中枢,也绝不会赔上卫府十几万将士们的生命和国祚安全、中土利益了。

    此事对卫府来说行得正做得直,理直气壮,但对圣主和中枢来说,则是被卫府狠狠打了一巴掌,打得颜面无存,好在有齐王及时出面做了一下挡箭牌,不至于被卫府打得鼻青脸肿,打得反目成仇。

    但这种事摆在明面上没办法说,说不出口,圣主和中枢重臣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把矛头对准齐王,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和愤怒。

    而齐王与安东大军的会合,也的确对圣主和中枢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东征结束后的国内政局走向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好在此事并不是一无是处,从军事上来说却?有利的。水陆并进三路同攻,声势很大,以如此强劲实力攻打一个奄奄一息崩溃在即的弹丸小国,胜利是板上钉钉,只要运气好,必能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如此开疆拓土的武功,对圣主、中枢、卫府、齐王和安东等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有好处。所以面对这一唾手可得的现实可期的巨大利益,圣主和中枢权衡再三,也只能对卫府、齐王和安东做出妥协退让了。

    只是,脸面很重要,圣主和中枢丢了面子,再加上目前东征战场上形势复杂,变数无穷,后果难料,指挥难度非常大,一旦御驾亲征出了意外,圣主和中枢就不是丢脸,而是丢人了,于是严重缺乏自信,不得不暂停临渝宫,暂时作壁上观了。

    至此,在东征统帅部的努力下,对东征造成严重且致命干扰的几个重要因素均被排除,圣主不会亲临前线了,中枢不会指手画脚了,齐王也被驱离指挥核心了,李平原和安东大军亦不再南下怀远,而是自成一路独自作战了,东征统帅部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最大程度行使战场指挥权,集中全部力量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攻打高句丽了。

    接下来谋求什么?当然是谋求东征的最大利益,争取最大战果,也就是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建立开疆拓土之武功。

    凭借怀远这十几万东征将士,再加上来护儿的水师,能否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

    宇文述没有信心,第一次东征惨败给了他巨大打击,心里有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再加上目前内忧外患之困局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压,让他根本不敢冒险,所以只能把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的希望寄托于李平原和安东大军。

    然而,安东大军不受东征统帅部的控制,宇文述也指挥不了李平原,而尤其让人害怕的是,齐王与安东大军会合后所存在的致命危害一旦爆发,必将对东征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宇文述非常矛盾,患得患失,既期望齐王、李平原和安东大军以国家利益为重,然诺守信,浴血厮杀,但这在他看来绝无可能,自己一厢情愿而已,又担心他们为一己私利而背信弃义,祸害中土,但这显然又有杞人忧天之嫌,结果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无所适从了。

    宇文述的疑虑,同样也是郭荣、李景、薛世雄和崔弘升的不安。五位大将军的想法实际上都一样,都想摧毁高句丽开疆拓土,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都知道李平原和安东大军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但现在的问题是,谁能控制安东大军?谁能如臂指使地指挥李平原?谁能让李平原不惜代价倾尽全力,把安东大军全部投入战场,殊死一搏?谁都没有这个能力,宇文述不行,圣主不行,裴世炬亦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

    所以五位大将军坐在一起,想着李平原,不约而同地从心底涌出一股异样的复杂情绪。突然间,北疆便崛起一支新兴势力,而这支势力在崛起之初便拥有强大的难以估量的潜力,正因为潜力巨大,才让圣主和中柜感受到了威胁,必欲杀之而后快,只是,这支新兴势力的背后不仅有当今朝堂上炙手可热的裴世炬,还有以山东五大豪门为首的山东贵族集团,只待其发展壮大,其实力之强对中土危害之大可想而知,又岂是圣主和中枢能够任意鱼肉之对象?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宇文述终于打破沉默,语气凝重地问道。

    “平壤。”李景毫不犹豫地答道,“诛杀高元,灭亡高句丽。”

    宇文述看看面无表情的郭、薛、崔,又看看李景,质疑道,“理由?给我必胜的理由?”

    李景大手一挥,不假思索地回道,“安东承诺,此仗以死相搏,不攻陷平壤,一兵一卒也不退过鸭绿水。”

    宇文述惊讶了,他没想到李景竟然给他这么一个出乎意料的理由。

    “荒谬。”宇文述轻叱道,“滑公,军国大事,岂能儿戏?”

    “你说对了。”李景手指宇文述,又拍拍自己的头颅,严肃说道,“许公,军国大事,岂能儿戏?”

    此言一出,宇文述顿有所悟。军国大事,岂能儿戏?裴世炬、李平原既然向圣主和中枢做出了承诺,那就要负责任,就要以人头做担保,否则如何向圣主和中枢交待?如何取信于天下,立足于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