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维启带着他的一帮人把云龙车的空调散热系统全部重新设计,陈维康两天两夜没合眼,带着一帮人居然把新散热系统手工打出样品,在样品车上,实验证明,车辆制冷效果大大加强,而且车里再也找不到那个大大的水箱形状的散热器,陈维政把这个全新的散热装置在全世界范围内了专利,张弛说,以后就这个专利得的钱,估计会超过龙山厂的产值。
五辆普通的云龙车,在跑道上进行了各种恶劣的行驶,欧阳教官的老朋友们,近乎苛刻的对五辆云龙车进行惨无人道的蹂躏,看得看台上的观众都有点于心不忍。最后看到完好无损的云龙车,观众发出阵阵狂热的掌声。
三场晚会也各具特色。
雄关厂从遥远的北国请来著名二人转演员表演黑土地专场,前几年赵本山、潘长江们大力东北普通话大见成效,即使是华侨镇这么偏僻的小镇,也对东北普通话相当认可,相声、小品、二人转,笑声不断,掌声不绝,大开眼界。
潭城汽车厂这回更牛,直接从潭城把潭城歌舞团全团带来华侨镇,演出一场高水平的歌剧《百鸟衣》,一票难求。
最后一场晚会是奉天机械主办的主题为《多谢了!》的答谢晚会,一曲“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唱响了全场主题,这场晚会的表演都均来自于古宜的大学、大专及专业文艺团体,晚会充满了古宜民族特色远方的客人爽爽的享受了一番古宜文化大餐。
整个活动,陈维政和区杰没有露面,即使是接待省市领导,都是由陈丽萍和汪洪涛出面,陪同接待的是赵长富和黄成龙,这两个地方官在这次活动中可谓大出风头,下线仪式刘德厚参加,晚上企业答谢宴和东北黑土地专场,柳敬元和肖光远都赶了过来,蓝世高和叶逢春陪在左右。
电汽部的葛副部长,从头到尾就没有看到一个龙山电池厂说话算数的人,去了两趟电池厂,接待他的都是那个忙忙碌碌的张总经理,问陈维政去哪里,张总经理说去了南方军区,电话也打不通。与张总经理协商电池扩大生产的问题,张总经理说厂里已经尽力扩大生产,由于工厂刚刚草创,厂能有限,现在董事会已经在研究,准备再投资扩大生产,如果不出意外,在三年后,产量会有一定提高。葛部长问能提高多少,张总经理认为可以提高30%,葛部长很惊讶,问:为什么提高得那么少?张总经理说:不少了!举个例子吧,一个人长到一米六并不难,可长到一米七就难一些,要长到一米八就更难。一米六的30%是48公分,增加30%就是要让一个普通人长到两米零八,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葛部长觉得不是一类,不能类比,可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葛部长很郁闷的找到肖司令,肖司令很同情他,安慰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除了龙山电池,还有别的电池,人家西秦就使用自己的电池,照样挺好。葛部长苦笑:你不懂!
肖司令不是不懂,是懂装不懂!
陈维政和区杰哪里也没去,就在隆庆花园cao练那班童子军。葛部长去龙山电池厂视察工作那天,陈维政也在龙山电池厂,只不过厂里,在厂门外的桥底,带着一帮学生练游泳。
几个小家伙居然都不会游泳,把陈维政气够呛。小松也不会,那么有素质的姑姑居然意儿子的素质教育,陈维政很意外。问小松,小松告诉陈维政,小时候自己太淘,基本不接受大人的意见,小竹就去系统学过游泳自己一起去,被自己拒绝,到自己想学的时候,不好意思开口,就这么一拖再拖,一直不会游。
陈维政会游,标准的江湖把式,动作不雅,姿式难看,不敢教人。好在区杰是游泳好手,自小在南城少年宫接受过专业训练,虽然真刀真枪干不一定游得比陈维政快,可基础动作那比陈维政正规太多。由他当任教练,再好不过,也让他报了练功夫时被嘲笑的一箭之仇。
电池厂门口这块清理过的水面,比一个国家级游泳场都优秀三分,水是流动的,不急不徐,缓缓流过。水很清澈,可以透过一米五的水面看到水底鹅卵石的条纹。水面宽二十米,长八百米,河底平整,河岸有堤,天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是夏天游泳的最佳选择。
学得最快的是华峥,开始下水时,他和陈华伟一边一个吊在陈维政肩上,只花了一个小时,就能一个人放开了游。陈华伟慢一些,也慢得有限。另外四个小学生就差一些,最差的要数小松,他并不怕水,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把自己与水融为一体,居然无法在水中控制自己的身体做出最简单的动作,哪怕只是把身子简单的平躺。
区杰比较有办法小松双手扶着河堤,努力让自己的身体在水中舒展的打开,然后再考虑游的问题。四个小学生扶着河堤踢水花。区杰在浅水区走,一手牵着一个五龄童他们一边浮一边打水,然后松开他们的手,扶着下巴,很快,两个五龄童就自己读力游动,区杰和陈维政分站两边两个孩子游向对方,两人相距越来越宽,五米、八米、十米、十五米。孩子越游越顺,越游越有感觉。
陈维政看着葛部长的车进来,又看着他的车离开,心里有点歉意,自己也是不想当面打击他,才不得已出此下策。适当提高产量不是做不到,而是没必要,自己又不是救世主,好东西没必要一下子推给的人。
吊起来卖自己更值钱!
第一五五章 高调劫持()
第一五五章高调劫持
过了八一节,一支工程兵部队开进龙山镇。龙山军事实验区的建设拉开了帷幕。
陈维政、区杰和郑建一仍然没有收到调令和通知,一天到晚只管带着一群小家伙玩得糊天黑地。
八月五曰,陈维政和区杰去古宜找到三哥,三哥也不知道上面的具体安排,只是告诉他们:。陈维政说既然这样,准备带孩子们出门走走,去看看秀山漓水,玩玩主题乐园。三哥说没问题,只要能找到人就行。
把自己的龙山骑士放进空间,向警卫一营借了一台军牌的西秦,跟区杰一人开一辆军车,从古宜向漓水进发。
出发之前,陈维政去了一趟陈村,来到祠堂见到邓中升,告诉他准备去一趟光华铺,邓中升二话不说,一定要去,并求陈维政,一定去到光华铺替自己烧几柱香。就算是私下烧给杜中美。陈维政有点作难,因为这种纪念馆不提倡烧香化纸,那属于封建迷信,过去是会被批斗的!现在虽然不批斗,但是也不主张。因为太祖曾经说过:“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前几年,中州烈士陵园要求每个前来扫墓的家庭必须签署一张《文明祭奠承八零后少林方丈络祭拜等形式进行祭奠”。一束鲜花,足可寄托哀思!
邓中升一脸苦笑,一束鲜花,还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陈维政说,在狮子山有一个大型纪念场馆,念力之强,还在柏公馆之上,应该对邓中升的突破有帮助。邓中升也想故地重游,毕竟,那里是每一个幸存者的伤心地。
陈维政告诉邓中升,漓水有一个陈光烈士墓,想不想去看看,邓中升问是不是一军团的陈光,陈维政说不是,一军团的陈光活到了解放,但是解放没多久就'***'死了,具体原因不太了解。'***'!这个字眼有点吓人,邓中升毛骨悚然,不敢再问。
陈维政车里坐了小松、小裕、华伟和华峥,还有一个超载的阮珍。区杰的车里坐了阮程、汪宁和郑天天,还有汪宁的外婆。刘懿开一辆车,车上坐了小竹和刘懿奶奶、阮程奶奶和宝贵伯娘。刚到古宜高速路口,又来了一辆小车,是黄成龙和黄胜元的老婆和孩子,准备加入,韦苇带着黄点点,李茜带着黄晟。
大家下车打个招呼,正准备组队出发,一辆古宜军区的二十四座依维柯开到车队前停下,下来一个上尉,走到陈维政面前打了个立正,说:奉张司令之命,派一辆车送他们去旅游。陈维政一听大乐,这还真成了旅游团!连忙说:这样太麻烦。
上尉姓唐,是古宜军区后勤接待处的办公室主任,连忙说:不麻烦,长途出游,这样更安全。张司令说了,不得推辞。
陈维政大笑,连声感谢。依维柯上下来几个军人,帮陈维政们把车开回军分区停放,陈维政们,把自己的行李拿上车四位老人坐在前排,其它人任意组合,自由安排,乱坐一通,唐上尉也随车而去,坐在司机旁的服务员位置。
车上,刘懿问陈维政跟军分区的关系如何,军分区这回也太热情了!热情得有点异乎常情。
陈维政说:管它情理之内还是异乎常情,有人安排总好过没人理睬。
刘懿说:从来没有白吃的午餐,人家安排的越周到,出的难题也就越大,估计旅游结束一回来,一车人拉到军分区,那就是面试的时候。
陈维政说: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既然是这样,先舒舒服服的旅游一番,回来的事回来再说。
刘懿说陈维政还真是好心态。
全程高速,车速不慢,两个小时,车子到了漓水市。
唐上尉说:“已经在漓水军分区安排好住宿,先安顿下来再考虑旅游问题。”
陈维政心想这回完蛋,考试提前了!自己不会成了古宜军分区的亲善大使吧!。
下车,在肖伯伯上任时见过的漓水军分区周司令员迎了上来,陈维政和区杰连忙迎上去,尊敬地打招呼谢谢周司令员,周司令员口出惊人:“你们别谢我,是我把你们劫持到这里来的。”
“劫持?”陈维政不解的跟区杰对视一眼。
“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用怎么别的词来描述。”周司令员笑着说:“只好借用国际新闻里常用的这个词:劫持。”
区杰笑着跟陈维政说:“哥们,我们俩长身价了,已经有了让人劫持的本钱。”
陈维政说:“周司令,这太感谢了!我长到这么大,被人劫持还是头一回!何况还是这么高标准的劫持,估计是人都想这样被劫持。”
“听说你们俩要来漓水旅游,我们漓水市委常委开了一个会,一定要把你们俩请到市委一趟。”周司令员说:“大家最后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我,我没办法,只好向古宜老张求援,结果,老张安排小唐把你们送来了。”
“我说张司令员怎么这么好心,安排专车送我们旅游,原来是把我们卖给了你周司令,卖了多少钱?见面分一半!”区杰说。
“卖得好,不然我们还不知道漓水军分区的门朝哪个方位开。”陈维政说:“好吧,既然送上门来,就一切听从您的安排。”
周司令员伸手招过一个小姑娘,对陈维政和区杰说:“这是国旅的导游小张她先向二位汇报一下活动安排。”
“安排好住宿,放好行李,在军分区食堂吃午餐。”张导游挺漂亮,漓水姑娘的清秀味,普通话也软绵绵的带着漓水腔,说:“今天下午安排在海洋生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