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个结果清国人不满意,可也不敢表现出来,只能装作恭顺。
清国人还提出一项要求,那就是清国王族要每年到辽宁祭扫永陵和福陵。
永陵在新宾县,在努尔哈赤的发祥地赫图阿拉城附近,是努尔哈赤父亲、祖父的陵墓。福陵在沈阳东部二十里处,是努尔哈赤的陵墓,就是现代称为“东陵”的地方。现代在沈阳还有一个北陵,那是皇太极的陵墓,现在皇太极到了海外,北陵大概不会有了。
这两处陵墓,在满人撤走之时都留下了守墓人,辽宁的官府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国人也不断的派人祭扫,所以他们的要求有点不着边际。
但是细想一想还是有些味道。
。其一,他们如果没有离开中国大地,每年的祭扫定然是高规格的,儒家文化的“仁孝”是渗透到每一个中华民族中的,祭扫祖先陵墓定然是本民族的大事。历史上清王朝就有多次帝王直接前往祭扫的记录,即便不是帝王本人,也是规格很高的王爷。而自从清国迁移海外以来,祭扫使节的规格可是低多了。毕竟是异国他乡,帝王出入就不方便了。
。其二,这反映出已经进入老年的皇太极的思乡之情,也是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思乡之情。更是反映出居于岛屿之上的清国上层人物的大陆情节,他们久居于海岛之上,觉得心理上不安稳,总想登上大陆。这与他们向朝鲜扩张的欲望是一致的。
对于祭扫祖先陵墓的要求,朱万文当然是满口答应,他说:不管是谁去,辽宁的官府都会给予符合礼节的接待,并且可以全程护送,保证平安。如果是皇太极王爷亲自前往,帝国也会派出礼仪官员专程前往接待。
朱万化对于清国的担心自然会交代给朱万文,通过这几件事,朱万文也就知道了他大哥的担心不虚,清国的“大陆情节”是难于割舍的,的确是一个隐患。
设身处地为清国着想,朱万文给清国人提了一个建议:如果清国能够举国回归中华帝国,那么清国的王室也就回归为中华之子民了,他们选择居住在哪里不是很自由吗?
但这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在有限的十几年间,爱新觉罗氏要永远的放弃治国的权力。这可就太难了,让品尝过权力的人,放弃权力比登天还难。朱万文的这个建议眼下毫无作用,也只有遇到某些特别的条件时,才可能被考虑。
朱万文的这个建议假如能够实现,它也就解决了朱万化的忧虑,这四个岛屿成了中国的国土,它的上面生活着中国人,隐患自然也就消除了。
。。。。。。
清国的四岛(也就是日本四岛),现代人都知道,那是个资源贫乏之地,重要的物资全靠贸易进口。
但是那是现代的事情,现在它并不缺乏资源。这个时代的资源是什么?第一位的就是粮食!清国四岛不缺粮。这里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盛产稻米,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也就不会有日后日本人的繁荣。
除了农业,矿业资源也勉强,比较丰富的就是金银矿、硫磺矿。金银本身就是硬通货,因此清国不穷,并且很富裕。
朱万文出使清国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购买、引进北满岛(北海道)的稻种。
现代人都知道东北的大米好吃,朱万化知道,那是北海道耐寒的稻米种子引进到东北的结果,是现代日本人占领东北的副产品,东北地区最早的稻米多数是日本人或者朝鲜人种植的。中国南方的稻种不适于东北的寒冷气候,是不能在东北种植的。
日本人和朝鲜人种植稻米的历史悠久,稻种也很丰富,北海道的严寒地带也可以种植稻米,并且高寒地区的稻米品质更好。这些稻种的引进,对于中国农业意义很大。
既然提到了日本的水稻就不得不多说一句,日本种植水稻的老师是朝鲜人。不但是水稻,日本人的基本文明都是由朝鲜作为二传手,把中华的文明引入了日本,比如文字、建筑、基本的手工业、纺织等等。日本人以怨报德,历史上无数次的侵犯朝鲜,这个国家就是个喂不熟的白眼狼。
。。。。。。
纪念故人、纪念英雄,现代的方式就是立纪念碑,但是也有其他的方式。
日本人喜欢建神社,日本的神社不光是一个“靖国神社”各地各个城市都有,日本人在占领东北地区时,东北的各个城市也都有日本人建的神社,东北当地百姓俗称大庙。日本人习惯把故人的名牌放到里边供奉,神社中有专制的神职人员管理。靖国神社是日本国家级的神社,供奉了不少的二战战犯,日本官员代表政府前往参拜的行动,说明日本政府不服输,对于战败不服气,总想卷土重来。这就触犯了曾经被他侵略过的国家的感情底线。这就是没完没了的“参拜”事件。
纪念碑是现代的事情,古代的中国纪念故人就是建陵墓,建庙,陵墓和庙里都有石碑,其上篆刻纪念文字。就是百姓俗称的“王八驮石碑”。
其实驮石碑的不是王八,也不是乌龟,它是一条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驮石碑的是龙的六儿子,名叫赑屃(音bixi),关于它的传说很多,我们就不说了,总之就是这个龙的六子力气大,于是就充当了驮石碑的角色。
清国征服日本的过程中,也战死了不少将士,他们为了清国的建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国人是要纪念他们的,于是就在东京的郊区建设了庙宇,立石碑,篆刻文字予以纪念。碑文是皇太极亲笔书写的,这在清国就相当于“御笔”题字了,文字中有“忠勇武功”四个字,于是此庙就叫做“忠勇武功庙”。
建国英雄加上“御笔”题字,这个庙宇地位就显赫了。应时的节日总要有达官贵人来上香。朱万文作为中华帝国的使者,当然也会来上香,瞻仰观光。
没想到朱万文的这个无心之举却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是什么风波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554章完………
第555章:收琉球()
朱万文到忠勇武功庙上香之举,却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第二天夜里,忠勇武功庙就失火了,庙宇被浇了油的干柴引燃,大火把庙宇的主建筑烧成了废墟。
还没等破案,东京的街头就出现了揭帖,说:忠勇武功庙里供奉的是屠杀东瀛人的杀人犯、是屠夫!中华帝国的使者“参拜”杀人犯是对东瀛遗民的侮辱!强烈要求中华帝国辨明真想,令清国王室向东瀛遗民道歉!
“揭帖”就是贴在街头的小招贴,或者叫做大字报。
这是日本遗民的一次民族情绪的爆发。
忠勇武功庙已经存在了多年,为什么朱万文的“参拜”会引发这个强烈的爆发呢?
在古代,中国周边地区的国家,不管是不是中国的属国,都把中国当做天朝大国。就像小民对待官府一样,他们有冤屈的时候,总是希望中国来为他主持公道,替他伸冤。这种思想有时不明显,或者说不自觉,潜在的,但是,事到临头这个想法就会很强烈。
清国在占领日本的过程中对日本人的杀戮是很残酷的,这种民族仇恨也就深入到了日本遗民的骨髓之中,他们表面的恭顺服帖,也不能泯灭仇恨的怒火。
忠勇武功庙是清国统治民族——满族人,悼念英雄烈士之地,也就成了日本遗民仇恨的象征点。
上国使臣朱万文的参拜,就成了引爆仇恨的导火索。
“反对参拜!”
“忠勇武功庙祭祀的是杀人犯!坚决拆除忠勇武功庙!”
“要求中华帝国辨明是非,停止参拜!”
“。。。。。。”
这种揭帖充斥了东京的大街小巷。
清国的官府当然不会放任不管,他们破案的手段也简单:看着谁不顺眼,抓起来就审问,杀人也很随便。
平时动不动的就找借口杀人,现在有送上门的借口哪能放过?这种屠杀往往是家族性的,地域性的。因为,减少东瀛后裔的人口是清国的国策,他们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
应该感叹日本人的顽强精神,在残酷的镇压之下,还是有一些亡命之徒跳了出来,搞暗杀、放火。一些孤单的满族人(女真族、蒙古族、也有汉族,他们现在统称为满族)甚至全家被杀。
这一下彻底的激怒了清国统治者,他们终于下达了屠城的命令!
这里可是清王国的都城啊!人口密集,至少几十万人口。
由于清国一贯的降低东瀛人口比例的政策,在清国全国的人口中,东瀛人的后裔已经不足半数,东京地区是清国的权利中心,这里的东瀛后裔的比例更小。但是哪怕只有两成也是几万人甚至能达到十万!
要说顾虑,他们该是有一些,清国找了个借口把中华帝国的使团送到了福冈,福冈在南满岛上(九州岛),那里是黄海舰队的基地。世子豪格带几名大臣,也陪同到达到福冈,与上国使臣继续未完成的谈判。
清国上层的鞑子本性暴露了出来,他们从东京地区开始,实行屠城政策,并且有蔓延之势,只要户籍中注明是原住民的,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杀!这一杀就血流成河了。在东京地区能够存活下来的日本人后裔就是极个别的了,可能有特别的获得了主子欢心的、极忠诚的奴才,能幸运地被主子保护下来。
个别的东瀛要犯也会被监押到刑场,明证法典,砍头示众,更多的是剐刑。这些人犯得到了最后的表演机会,他们高呼反清口号,喊大日本万岁!抗清义勇军的歌曲也唱了出来:
“九一八,
九一八,
在那个悲惨的日子里,
我离开了家乡。
那里有我的爹娘,
还有漫山遍野的稻米花香。
。。。。。。”
歌曲甚是凄凉感人!
据事后保守的估算,这一次东京大屠杀,杀掉的日本人超过了五万。不过没有谁为它定性为“东京大屠杀”或者“东京惨案”之类的。因为那个时候信息传播手段有限,知道的人不多。另外,在古代,类似的屠杀太多了。特别是西方人,在现代他们是喊人权口号最响亮的。但是现在,他们对于殖民地的手段表现得更加残忍,否则也不会有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灭绝了!一个种族(包括了很多的印第安人的民族)的灭绝,那要杀多少人?要持续杀戮多长的时间,才能做到啊?
。。。。。。
中华帝国使者的船队离开了清国,于四月十八日,到达了琉球王都首里码头。
琉球王国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全国不过几万人。现在有中国的国防军陆军一个营和一个东海舰队的分舰队驻军琉球,来保护它,否则,单靠他自己,军队都建不起来。
琉球国只有一支两百多人的王室卫队,这两百军人就是王国全部的正规军了,他们驻守首里,这个卫队的名称叫做‘库理’。除此之外还有一支民兵性质的军队数千人。所以说琉球就是一个没有武装的国家,日本来了两千人,就把琉球国王抓走了。
由于国防军的占领,汉语与琉球本国语言同时被规定为官方语言,中华日报也在琉球发行,所以现在汉语客观上成为了琉球的第一语言。琉球的官员士绅都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