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这时,参谋长贝尔蒂埃骑马来到。他跳下马来,报告道:“陛下,侦察兵刚刚回来。普鲁士人在前方二十公里处宿营,人数似乎有五万以上。”
“五万?”路易质疑一声。
贝尔蒂埃迟疑地说道:“另一个侦察兵说有六七万的样子。”
路易深吸一口气,陷入了沉思:“五万?六七万?都在我的预料中。腓特烈二世只可能给布伦瑞克公爵这么一点兵力。无论是五万人,还是六七万人,都不是莱茵军团的对手,但是,这天气?”他想着想着便仰起了头。
贝尔蒂埃见着国王的样子,疑惑中也将头抬起,却什么也没有发现。正当他疑惑不解时,却听国王问道:“军队中有航海经历的人吗?”
他不解地愣住:“航海?”
路易点点头,说道:“如果有过航海经历,那应该知道怎么只看天上的云朵就知道何时能下雨。”
贝尔蒂埃对此也若有所闻,据说老航海员通常都有这种能力,能预先看出暴风雨和其他天候的征兆。然而,突然要在茫茫陆军之中找一个老水手,这简直是强人所难。贝尔蒂埃再如何恪尽职守,也办不到此事。
路易只是随口说说,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他在问完后便开始思索接下来的战略。
“二十公里,三个小时或四个小时便可以到达,若是普鲁士人也同时行军,那只需要一到二个小时。”他思至此处,眉头一皱,问贝尔蒂埃道:“阿尔卑斯军团的位置在哪里?”
贝尔蒂埃急忙答道:“按照计划,阿尔卑斯军团昨日的行军时间是我们的两倍,所以,他们现在应该已经在前方四十公里。若是算上纵向的二十公里,那直线距离应该更多。”
路易深吸了口气,下令道:“派出信使去追阿尔卑斯军团,令他们立刻回头支援。”在天气可能有变、火炮可能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他不敢再冒险。幸好阿尔卑斯军团本就以行军速度著称,也有着长途行军后立刻加入战斗的实力。
贝尔蒂埃深深认同国王的这一决定,于是立刻口呼了声“是”。
波兰时间已经到了十一点,波托斯基的三辆马车也停在了平原上的一间小旅店外。为了安全,由科万塔伊进店买些食物,后两辆车的女士、孩子们都留在车内。
波托斯基下了车,走到了最后一辆王后的坐车旁。王后自被救出之日便十分不稳定,似乎很累、很憔悴,但又一切正常,毫无病情。此次临时出逃,他最担心的便是王后,故而才令妻子伊丽莎白紧随王后身旁。
他不敢行礼,也不方便上车,便在车窗外朝车内点了点头致意。
玛丽?约瑟菲娜一脸憔悴,但在波托斯基眼中却比前几日好了许多,他也就放心了。接下来的旅程恐怕还会很长,他真怕在此之前王后便撑不下去,这样他的救国大业也可能中道崩殂。
玛丽?约瑟菲娜幽幽问道:“阁下,接下来我们去哪儿?”
波托斯基迟疑了一下,只能如实告知“不知道”。但在其后,他又说道:“沿着现在的路往西一定会经过普鲁士领土,也许先去柏林寻求普鲁士的庇护,而后再……”
话未过半,玛丽?约瑟菲娜便突然激动地喊道:“不!去巴黎!去找路易,只有他能够拯救我们!”
波托斯基心中一怔,他虽崇敬那位法兰西国王,却也不由暗暗猜疑起来:“传闻王后陛下是法兰西国王的情妇,看来似乎是这个样子。”
玛丽?约瑟菲娜不知波托斯基心中所想,她也没这个心思去猜测。她缓了口气,轻声道:“卡洛?波拿巴曾经派遣了一支约三万人的波兰军团出征北美,临走时坐的是法兰西的船。请法兰西帮助我们,召回那支远征北美的波兰军团。”
波托斯基强忍下心中的激动,他仿佛见到了救国的曙光。
玛丽?约瑟菲娜自顾自地继续说道:“那支军队的指挥官叫做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是个土生土长的波兰人。只需要告诉他俄罗斯人正图谋不轨,他就会心甘情愿地率军回来。”
“俄罗斯人?”波托斯基一愣,不知所措。
“是的。”玛丽?约瑟菲娜眼神恍惚,但仍勉力说道,“阿图瓦和国王已经与俄罗斯签订秘密协议,俄罗斯将借道波兰进攻奥地利。”
波托斯基摇头道:“这是阴谋,俄罗斯人的目标是波兰。”
这时,他的脑海中已经将阿图瓦亲王和斯坦尼斯瓦夫三世视为了仇敌,也将正与奥地利开战的普鲁士想到了其中,认为普鲁士也是俄罗斯的帮凶,也不足为信。
玛丽?约瑟菲娜点头应道:“是的,这是阴谋。所以,现在只有法兰西和法兰西国王能帮助我们、帮助波兰,我们必须去找他。”
波托斯基还猜不到斯坦尼斯瓦夫三世及阿图瓦亲王真正的目标是法兰西王位,但他已然将他们与波兰的前一位国王、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波兰情人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划上了等号。在波兰人都能出卖自己的祖国的时代,一对外国兄弟又何尝不能?他早已经对此见怪不怪,故而也懒得考虑国王和阿图瓦亲王出卖波兰的真实目的。
玛丽?约瑟菲娜也并非好心为了波兰。在孩子死后,在被斯坦尼斯瓦夫三世虐待之后,她身心俱疲,只求能迅速脱离苦海,能去到那个日思夜想的男人身边,能反过来报仇。至于波兰如何,波兰人民如何,她并不在乎。
俄罗斯与波兰联合,但狡猾的俄罗斯人至今还未露出马脚。
玛丽?约瑟菲娜担心什么都不知道的路易会在普鲁士身上浪费太多兵力,而难以最佳状态迎战最后出场的俄罗斯,故而才会不顾及斯坦尼斯瓦夫三世和阿图瓦亲王制造出来的诋毁她与路易的绯闻。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急于去向路易说明波兰的情况,以及背后潜藏着的危机。毕竟俄罗斯是一个不能小视的陆军强国,斯坦尼斯瓦夫三世和阿图瓦亲王最终的目标也是法兰西。
不过,她事实上也有着私心。在经历了如此多的事情后,她越发期待着那个日思夜想的男人的怀抱。她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心中的这位欧洲最俊美、最伟大的国王的垂怜,更是希望藉此得到一个稳定的生活。此时的她,早就不是当年的那个掌控着一位国王和一个国家的波兰王后,只是一个可怜的小女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524章 维森塔尔战役前奏()
法军莱茵军团六万人沿班贝格和希尔沙伊德一线布兵,在这南北九公里的间距中,莱茵军团以步兵师为单位部署。因莱茵军团一共有五个步兵师,故而也形成了五个师级战斗单位。
五个步兵师由南至北分别为第一至第五师。
最南面的第一师的指挥官为军团长大亨利?德?瓦特纳上将,其麾下除了九千步兵外,还有一个两千人的骑兵团及八个炮兵连共三十二门火炮。
第一师北面一公里,便是第二师所在。第二师的角色是第一师的侧卫,负责保护第一师的侧翼不受攻击,因此,第二师的位置比第一师稍稍提前有半公里。其师长为有着国王近卫队军官资历、年仅二十六岁的佩里尼翁上校。不过,他的身份只是代理师长,就职也不过才半年时间。
第二师北面是一片南北长两公里的小树林,小树林的北面,是与第二师几乎平行的第四师。第四师的师长为佩里尼翁在里昂时代的好友、国王近卫队时代的同事,屡次从军又屡次退伍,直到多年前的里昂保卫战获得功勋才正式军旅生涯的蒙塞上校。蒙塞以上校军衔指挥一个师,任职也只是半年时间,身份也是代理师长。他这一次的任务与佩里尼翁相似,也是担任其他部队的侧卫。
第四师的西北面,距离第四师有着三公里路程之遥的是第五师。第五师的位置正好在班贝格与第四师之间,而且是更为靠近班贝格一些。它在此次战役中的角色不是第四师的侧翼,而是全军的后卫,它负责的也是防御,而非是进攻。第五师的师长是有着七年战争经历的克勒曼少将,他是众位师长中唯一一个非代理师长,也是最为年长、沉着的一个,故而才被派来守卫退路。
在第二师佩里尼翁所部和第四师蒙塞所部之间有一片两个里宽的树林,而在这片树林东面边境外,法军的第三师部署于此。第三师如同一个箭头一般脱离大军,它的角色是前锋,蒙塞所部便是为它担任侧卫。这个师的师长是昔日随国王路易一同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前近卫军军官勒费弗尔准将。勒费弗尔准将虽非代理师长,却也仅仅任职了半年。
第二师至第五师都是满编的九千人,另各配有七个炮兵连二十八门火炮。这四个师的师长中除去克勒曼少将外,其他三位师长都才刚刚获得提升,且任职均只有半年,但他们都是被路易认可的攻守两面的人才。至于克勒曼少将,虽然路易也认可他在鼓舞、组织、行政方面的才干,但也不得不承认他在军事上并未有太高的天赋,只能执行防守类的任务。因此,法军最终的部署才会如此。
路易在将全军如此部署后,便将战时的指挥权交给了兼指挥第一师的军团长大亨利?德?瓦特纳上将,这也是第一师所在较为靠后的一大原因,因为这是司令部所在。但纵然如此,在战斗时,任何名将能指挥的范围也不过面前的直属部队,至于数公里外的友军,他也只能对同僚寄予信任。这也是路易在战役战略部署之后,主动放弃各个师具体战术的原因。
法军除去莱茵军团外,其实还有一支直接隶属于国王路易的部队,那就是由近卫科西嘉旅、近卫轻步兵旅、近卫骑兵旅组成总兵力约一万四千人的国王近卫军。
21日下午13时,路易率领着这支一万四千人的近卫军和莱茵军团的三个骑兵团六千人移动到了位于班贝格东南方、距离有三十公里的小村庄维森塔尔。
普鲁士军团已被确定正在班贝格正东四十公里处的霍尔费尔德…普兰肯费尔斯一线部署,维森塔尔正在法军部署的班贝格…希尔沙伊德一线和普鲁士部署的霍尔费尔德…普兰肯费尔斯一线之间中点的正南方。由于北面有美茵河阻拦,两军皆无法在战时渡过河去,故而南线的维森塔尔便十分紧要。路易率军赶至维森塔尔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普鲁士利用此地绕至己方大军侧翼或背后,另一方面便是为了制造出一个半包围的口袋,利用西线的莱茵军团、北线的美茵河,将由东而来的普鲁士军团包夹其中。
近卫军本配备了十二个炮兵连共六十门火炮,如今又有莱茵军团余下的九个炮兵连共三十六门火炮,供路易所利用的便有九十六门火炮之众。集合火炮进行火力压制,这是路易一贯的战术主张。他在与科西嘉叛军、波兰巴尔联盟、萨丁尼亚军等乌合之众对战时尚且如此,如今对付欧洲第一的普鲁士陆军,便更是注重集中利用火炮。
路易到达维森塔尔时,只见天空已有些昏暗,而在遥远之处的东方天际,更是漆黑一片。他虽然不是老资历的航海员,能只看天色便猜出天气,但也猜测东方可能正在下雨。不过,他现在最关注的不是遥远的东方的那一场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