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家底”也好,秘密情报线也好,这都属于“软实力”范畴,软实力也是一种实力,而张国焘几个人之所以会斤斤计较实力,原因很明显也很简单:那是在评估双方的实力对比,以确定两边谁的声音更大。
但是现在了解到的一方面军的实力,让张国焘有些挠头:感觉上,“他们的”人虽然比“自己的”少点儿,但是在质量上要更胜一筹啊。
正说着话呢,李特也赶过来了。
“我去了他们的医院。”不等张国焘和黄超招呼,李特就自来熟地拉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抄起桌子上的搪瓷杯子咕嘟咕嘟喝了一口水——对桌子上明晃晃的电灯视而不见,不置一词。
“哦?他们的医院又怎么了?”
“非常厉害,他们甚至连x光机都有,还有氧气呼吸机,无影灯,汽油发电机等等,而且都不止一套。药物储备更是丰富得不像话,而且不止是伤药,还有蛇虫药甚至是高原反应药物。”李特又灌了一口水,这才又接续道:“他们的医院唯一缺乏的,就是纱布——我已经给钟医生去信了,让他即刻把我们四方面军的伤员都送过来。一方面军的医疗条件比我们实在是好得太多,我觉得,恐怕国党都没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
“x光机?”张国焘和黄超对视了一眼,这两个人都去过苏联,对时下很时髦的这东西当然不陌生(这时代研究各种射线是潮流,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甚至写过这样的文章:拿一张底片,包在纸包里,找一块矿石放在旁边,然后就可以拿着被曝光的底片去科学院发表论文了。可见“研究”人数之多)。不过这年头的x光机可不像后世那么小巧——虽然也不算很重(原来的历史上,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携带的x光机重量并不重,只有不到24公斤,只不过体积很大,需要一口小棺材才能装得下。一个人肯定无法携带这么榔槺的东西。而且这东西还需要发电机与其配套,用起来就更麻烦了。土城战役后,部队规定,凡是需要两个人抬的东西一律丢弃,这台“照病机”被藏在了云南威信一个杨姓老乡家里),但是能一路抬着翻过雪山……
“很……漂亮的机器——”对于李特来说,“工业品”就是苏联那种傻大黑粗的东西,乍一看到二十一世纪便携机器那种漂亮的外观,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漂亮”——何况医院的同志把这东西保养得跟命根子一样(医院的同志们把这机器爱护到什么程度呢?一句话,哪怕自己的衣服再破烂,也要保证擦机器的抹布是整块的)
第二印象就是……
“——而且非常轻巧,包括配套的发电机一起,拆开来几个战士就能很方便地背着走,拆卸和安装都很容易。”李特想了好一会儿,总结道:“我感觉,那一套家伙根本就是为了行军方便专门设计出来的。”
(注:魏承恭其实没有买到野战医院套装,不过托了标准化和模块化,智能化的福,把发电机,射线发生器,成像仪什么的组合起来,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专门设计的野战医院)
张国焘沉默了好一会儿,这才断然道:“一方面军开辟这条交通线的同志,作用比得上一个师长,不,比得上一个军长!这条交通线一定要重新建立起来,负责的同志一定要争取过来。”
医院这个东西,实际能治好的同志可能不多,但是对于士气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上很多红军战士都说不怕牺牲,就怕负伤——能让红军说出“害怕”,可见负伤无法治疗这种事情有多伤士气了。
张国焘给出的这个评价可以说非常高了,当然也很中肯。不料李特还继续加码:“张主席,我估计,这条交通线并没有因为一方面军的长征而失去联系,恐怕在不久前都还在起作用。”
张国焘愣住,黄超也愣住,两人本来以为中央红军既然已经撤离中央苏区,这条交通线应该早就断了,没想到……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对视了一眼,张国焘向李特问道:“你还发现了什么?”
“一方面军这次过雪山,使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装备,”李特说着话,从后腰上拿出来一个瓶子,“喏,就是这个。”
张国焘和黄超的第一感觉跟李特一样:“很漂亮啊——这里面装得是什么?”
“一方面军的同志把这个叫做‘喘气筒’,其实就是一个小氧气瓶,”李特把呼吸面罩装上,示范了一下怎么使用,“先念同志这一次翻越雪山,部队减员110多人,大部分是因为高原反应,喘不上气;但是听一方面军的战士所说,他们喘不上气的时候,用一下这东西,人立刻就缓过来了。”
张国焘和黄超对视了一眼,很难想象这种专用装备在江西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这只能是等红军到了雪山——最起码也得是进入西康省,过了大渡河以后,才开始准备的东西。
在长征途中依然能给红军输送物资,而且是输送这种“高质量”“高科技”“招人眼”的物资——负责地下工作的这位同志,未免太能干了一点。
“重要的是,我问过好几个一方面军的同志,他们说,这东西是在翻越雪山前才配发下来的,而且,配发到了班一级。”
“班一级?”张国焘大吃一惊,“那不是得准备好几千个?他们怎么做到的。”
李特苦笑:“那种事情,问普通战士怎么可能问得出结果?”
张国焘一愣,也跟着苦笑了一声。
黄超拿过瓶子,仔细打量了一番,纳闷道:“李特同志,你说这东西配备到了班一级?可是我没有看到一方面军的同志配备得有这东西啊。”
“这才是最让我不安的消息。”李特眯起眼睛,“一方面军在翻越梦笔山以后,就把这东西收起来了——感觉,就像是不想让我们知道一样。”
张国焘和黄超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十一 两军会师22()
(今天又看到“人海战”,忽然想到,所谓“人海”,是否是一个简称?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简略说法,意指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共同投入战争,而不是靠大量战士无脑冲锋——在四挺机枪能顶住5000人冲锋的时代,除非是脑袋被门夹了,被驴踢了,外加积水中风,才会发动无脑冲锋,对吧?照此计算,要对付五十万人的冲锋也只需要四百挺机枪而已。
所以,应该是“人海战略”而不是“人海战术”——当然,等到后来全国解放,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大搞水利会战的时候,搞“人海战术”也没什么不行了)
————
“你说,他们不想让我们知道?”黄超皱眉,“这怎么可能——应该是误会吧?”
不等李特答话,张国焘沉声道:“你把经过详细说一下。”
所谓疑心生暗鬼。对于中央的“提防”,李、黄二人最多只是感觉不舒服;但是对于有“案底”在身的张国焘,就不能不心惊胆战了。
“我到了他们的医院。就是镇上那间恒昌杂货的一间砖房,地方不大,不过收拾得很干净。伤员不少,但都是一些老伤员,我看了一下,这些伤员都受到了很好的照顾(自从渡过大渡河以后,红军就一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没有仗打就没有新伤员,所以现在医院的工作限于给一些老伤员养护,换药什么的)。我跟伤员还有医生和护士们——哦,一方面军没有女护士,据说全都留在江西了——我跟他们聊了一会儿天。等到中午,正好五军团送了一个重伤的战士过来。这个战士在山上被藏民偷袭,右腹中了一枪。藏民的那种火药枪你们也知道,劲儿不大,但是子弹留在身上就很麻烦。然后我就看到他们现场做了一台手术。”
“他们没有麻醉药——哦,这一点我感到有些奇怪,按说连高原药物都准备好了,怎么麻醉药反而还缺少呢?只是问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他们没有麻醉药,只能用鸦片来作麻醉剂,这之后,照x光找弹头……”
说到这里,李特皱眉,脸上露出难以理解的表情:“对了,还有一个古怪的地方,他们的x光好像不能拍成照片,而是显示在一个什么‘显示屏’上——这种机器我从来没听说过,你们有听说过么?”
(当然不是不能拍照片,只是红军不想使用打印机、胶片机之类的东西而已)
张国焘和黄超两人没有打断李特的说话。两人没有亲眼见过一方面军的x光机,当然不能理解李特的困惑。在他们想来,“不能拍出照片”意味着“功能不完全”,也就是说,这是“次货”。当然,这个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强调行军方便的“简易版”。
再当然,考虑到红军的现实,能有“删减版”使用,就很不错了——某种意义上,倒是更切合红军的现状。
“没有听过——不过这年头,各种新机器层出不穷,大约又是外国人发明的什么新玩意儿吧。”黄超猜测了一下,末了又道,“李特你继续说。”
“用x光机找子弹,心电监视,紫外线消毒柜……他们的医疗手段,俨然是一派大医院的做派了。在治疗过程中,那个伤员突然呼吸困难,他们立刻牵了一部小机器过来,接上软管、呼吸罩,套在伤员脸上。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是制氧机(家用制氧机了,红军当然不可能带氧气瓶,效果有限,不过比没有总要强多了),他们竟然不是用氧气瓶来输氧。”
“制氧机?”黄超和张国焘对视了一眼,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听不懂了。
“……总之,各种手段看得我眼花缭乱。于是等到手术结束,我找到一个护士,问起那些机器的用途和来历。那个护士对于这些机器的来历并不清楚,只是知道这些都是去年下半年发下来的东西;至于用途倒是没有隐瞒,那位同志指着各种机器一一给我讲解用途。这其中说到制氧机的时候,我说起过雪山的时候会很好用,结果那个护士说过雪山的时候用不上,但是他们还有另一种小的氧气罐,在翻越梦笔山以后,都收了起来。”
“你有问他们收起来的原因吗?”张国焘急问道。
他心情紧张,而且还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了,这让黄超和李特都感到有些奇怪。
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张国焘急忙又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问了,不过那个护士也说不清楚,他说上级只是把这东西收了回去,没有说明原因——我想,张主席,我觉得你不妨去找一方面军的同志问问,为什么要背着我们四方面军搞这些小动作。”
“哦,”张国焘轻轻点头,“我会问,我一定要问个清楚。”
“张主席,白天的会议,一方面军同意我们的战略吗?”黄超和李特说完自己白天的经历,转而问起张国焘的经历。
基本上,李、黄二人问起这个算是越权,是违反组织纪律的,不过似乎三个人都没有在意这个问题。
“一方面军执意要北上,要进陕西,哦,那里有一小股红军建立的根据地,”张国焘冷笑了一声,“他们对于南下川中抱着极大的恐惧,一心想去陕西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发展根据地,还想要打进山西,推倒阎锡山。哼哼哼哼……”
“这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