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的故事-第6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贡问:“请问有什么好的方法。”

    孔子回答:“鱼争相投靠进水,人争相学道。争相投水的鱼,挖地成池给养充足就可以了;争相学道的人,不被世俗所累,一副漠然、无所作为地样子,心性平适就可以了。

    所以说,有了池塘,鱼都忘记江湖里面的快乐了。有了道术,人们都忘记世俗的束缚,不知社会大环境依然存在了。

    知道么?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鱼只有生活在江湖中,才是自由快乐地。而人!无法摆脱社会大环境啊!学道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办法啊!所以!我要与你们一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子贡说:“再冒昧地请教一下?什么是畸人?”。

    孔子回答:“所谓的畸人,就是不受世俗束缚的人,他们追求与自然平等。但是!他们却生活在我们身边,好像与我们无异。也就是说!他们既不受世俗束缚,又能融入我们一样地生活的人,他们就叫‘畸人’。所以!又有人这样评价他们:天之小人,却是人间君子;人间君子却是天之小人。

    何谓天之小人?天之小人是指他们明白人在天地间的位置,明白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知道怎么做人。”

    以上后面的文字,就是对“天之小人人之君子”的解释。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道家不是生活在虚无飘渺的虚幻世界里的,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明白人在天地间的位置,明白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知道怎么做人。

    他们不受世俗束缚,追求与自然平等。但是!他们却生活在我们身边好像与我们无异。也就是说!他们既不受世俗束缚,又能融入我们一样地生活的人。

    在道面前,他们就是一物,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而已。这个物种,就叫“人”。所以!他们叫“天之小人”。

    在社会中,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员,与我们无异。能够融入周围人的生活,但又不受世俗束缚。所以!他们叫“人之君子”。

    在接下来的第三个故事中,就以孟孙才为例子,讲解如何融入生活,又不被世俗所束缚,值得我们细读、品味。

    孟孙才不在意生命的开始,也不在意生命的结束。他不仅不在意人的生命的开始和结束,也包括万物的生命开始与结束。此物死彼物生,生命如此生生不息,又何必去在意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呢?又何必去在意是先生还是先死呢?

    他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成就他应该变成的物类,以期待那些自己所不知晓的变化!况且即将出现变化,怎么可能不变化呢?即使不再发生变化,又怎么知道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呢!

    要知道!道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进化中的。任何生命的出现,都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所以!又何必在意生与死的变化与不变化呢?

    只有我和你呀!跟做梦似的还没有觉醒呢!

    那些人虽然死去了只剩下形骸,但却并没有损伤他们的精神。外在的形骸犹如寓所,死亡就好像更换了新的寓所,他们的精神将再寻找一个全新的形骸而开始。

    唯独孟孙才觉醒,人们哭他也跟着哭,这是他入乡随俗的原因,他尊重周围人的丧葬习俗。

    况且!人们相互交往总是借助外在形骸(形象、形貌)而自称这就是我,又怎么知道这个外在形象的我就是我呢?

    我是道!我是万物!我可以是万物!谁知道将我们变化为何物呢?

    就好像你梦中变成鸟,便振翅直飞蓝天。你梦中变成鱼,便能摇尾潜入深渊。

    不知道今天我们说话的这些人,算是醒悟的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

    愉快的心情来了,是来不及笑出声音的。笑出声音来了,是来不及作出什么行动来表现的。所以!还是不要去有所安排了(意指如何办理丧事。),顺其自然的安排,接受死生的轮回,进入生生不息的境界,融入道,与天地为一。

    如果我们有孟孙才那样地心态去生活,什么样地生活圈我们不能融入呢?

    “入乡随俗”,孟孙才演绎到了极致。

    第四个例子是讲道家的处世方法与世俗的处世方式之不同。

    告诉我们:我们是选择受人束缚,被人“用黥刑在你额头上刻下了印记,让你记住什么叫仁义;又用劓刑割了你的鼻子,让你记住什么叫是非”呢?还是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第五个例子是讲坐忘,只有忘掉世俗的东东,重构人生观,我们才能逍遥游。

    其实!是在讲解脱的方法。

    第六个例子也就是最后一个例子是讲命。

    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改变的。

    子舆叹道:“这就是命!当我们努力改变却无法改变,这就是命!当一个人信命而不努力改变,结果只能被动接受事实,持续现状,这不是命,这是人为。当一个人信命而不努力改变,结果还真的改变了。这也不是命,这是碰巧!命!不以人的意志、意想的结果而出现的结果,这就是命!”

    skbshge

第1108章 庄子的应帝王白话文() 
齧缺求教于王倪,四次提问王倪都没有回答他,好像回答不上来。齧缺于是高兴得跳了起来,觉得自己把王倪问住了。于是!他到蒲衣子那里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了蒲衣子。

    蒲衣子说:“通过这件事,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是因为虞舜他心怀仁慈,他的仁慈看得见、摸得着,以此得到了天下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

    不过!他还是没有超脱出人为的境界,他还是站在人与社会关系这个层面上来处理事务的。而并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范畴,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问题。没有从人与万物是兄弟姐妹、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这个高度、境界上来看待、处理事务。

    伏羲氏他睡卧时宽缓安适,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别人把他看作马,听任别人把他看作牛;是马也好,是牛也罢,他都无所谓。

    因为!这只是物化的结果不同罢了。一个物化为马,一个物化为牛,一个物化为人,谁知道我们最终会物化为什么呢?无论是什么,他都能坦然接受和面对。

    他不是傻子,他的知识渊博,有情有信,不带假;他的德行也是有目共睹的,不是炒作出来的。

    而且!他并不认为自己不是人,他认为自己就一普通人,与他人无异。

    在人与社会这个范畴内,他是社会中的人。在人与天地关系中,他是一物,与其他物种一样,只是一个叫“人”的物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跳出了人与社会这个范畴,站在道的高度、境界上看待问题,并处理世事。他认为:人与万物是兄弟姐妹、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

    他们两人的认知高度和境界是不同地!知道么?

    正如你与王倪一样,两人的认知高度、境界是不一样地。你是虞舜,他是伏羲氏。你问的都是些俗事,所以!他懒得理你。”

    肩吾拜会楚国隐士狂人接舆。

    接舆说:“说说!往日你的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的?”

    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根据社会现状来制定律法并进行推行,有效管理社会。有了律法规定,人们谁敢不听从,社会就不会混乱了。没有律法规定,无法可依,人们自由行事,社会就会混乱。”

    接舆说:“这是欺负人的做法,这是在给世人设置枷锁,束缚人性的自由和本能。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开凿一条通往大海的河道让蚊虫去背负大山一样,怎么能行得通呢?

    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就会治理社会中的表象问题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吗?不能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都不是最好地办法。

    所以!圣人顺应本性,以身作则,带头表率而后感化他人。圣人相信世人都有自己处理事务、面对世事的能力,无需别人去为他们操心。

    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中,以便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

    难道世人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都不如?都不知道如何规避灾难,还要你去为他们设置律法,规范他们的行为?”

    天根闲游至殷阳,来到蓼水河边,碰巧遇上无名人,便向他求教:“请问?如何治理天下。”

    无名人说:“过开!你这个见识浅薄的家伙,怎么一开口就让人不愉快!我刚刚找到感觉,与造物者“道”整合为一体。准备厌烦时便乘坐那飘渺之鸟遨游虚空,飞出六极之外,游荡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居于旷达无垠的野外。你怎么用治理天下这类的话语来烦扰我的大好心情呢?”

    天根又再次提问。

    无名人这才说道:“你应保持淡泊的心情,不去追求身外之物。调适呼吸,注意保持内心的平静,对待世事的烦扰要漠然待之。顺应自然,依照事物本性自然发展,不要有半点儿偏私刻意偏袒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

    阳子居拜见老聃,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雷厉风行,判断事物准确、透彻,学道勤奋从不厌怠。象这样的人,可以跟英明的君王相比吗?”

    老聃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只不过是聪明人会一些雕虫小技罢了。这些人平时被人利用劳苦身躯,还担惊受怕,他们怎么可以跟英明的君王相比呢?

    他们就跟虎豹一样,因为毛色美丽而招来众多猎人的围捕;就跟猕猴一样,因为跳跃敏捷而招致绳索的套勒;就跟狗一样,因为能帮主人看守髦牛而招致绳索的拘缚。象这样的动物,怎么可以拿来跟英明的君王相比呢?”

    阳子居听了老子的这番话后,恭敬地问道:“请问?英明的君王是怎么治理天下的?”

    老聃说:“英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功绩普盖天下却好像不是他的作为,他们不居功。教化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得这是依仗君王的作为,而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有功劳却不希望被人称述赞美,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欣欣向荣;时刻保持着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的心态,又好像一副无所事事地样子。”

    郑国有一个占卜、看面相都很灵验的巫师,名叫季咸。他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所预言的年、月、旬、日,到那天必然应验,太神了。

    郑国人见到他,都急忙跑开,害怕被他预言了自己的死亡和凶祸。

    列子见到他后,不但不害怕,还惊喜若狂,以为遇上高人了。对他是内心折服,如醉如痴,还有心拜师学艺。

    回来后,他把见到的情况告诉了自己老师壶子。然后说道:“起先我总是以为先生的学问最为高深,如今才发现:还有比先生的学问更为高深的人。”

    壶子说:“我教给你的那些知识,你还未能彻底领悟,你难道以为你已经得道了吗?只有众多的雌性却没有雄性,又怎么能生出受精的卵呢!我是教了你道术,可你并没有领悟啊?

    你用你所学到的道术去跟他相比较,肯定认为自己的道术不行,师父的道术也不行。所以!你就相信那个神巫季咸了。然后!你就让他给你看相。结果!你就彻底地信服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