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雍王-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升当然知道魏家能有今天什么最重要的,是魏家庞大的船队,与在海商之中的威望。船队是魏家的基石,没船队,魏家将不复存在。

    "当然了。"朱厚煌说道:″孤也不要你们的船。只需魏家帮孤运人,就行了。当然价钱会让你们满意的。"至于定价多少合适。朱厚煌也不知道。他接着说道:"价格,你可以与许松去谈。"

    魏升的心情,就好像是过山车一样,大喜大悲来得太快。完全适应不来。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

    魏升与许松商议价格的时候,魏升没有坚持。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许松与魏升达成下一致之后来见朱厚煌。先是说了价格,一艘一趟纹银百两,几乎是义务的价格。

    许松说完这个之后问道:″殿下,此事何不先与臣知晓,魏家船只多在南海,东海之上徽商势力最强。以臣之见,召徽商几大家族亦可为之。"

    朱厚煌虽然还没有独霸东海。但是从很多迹象来说,己经只是时间问题了。朱厚煌最大的优势是有正德的支持。

    所有在海上混生活的人都不能无视雍王与正在开发的东雍与雍国。提前讨好雍王,已经是很多人默契的选择了。

    朱厚煌心中一凛,再次想起了杨慎的话,说道:″大兄,将流民从北方运过来的事,就交给你了。能不能做好?"

    "臣定负殿下所托。"许松说道。

    将这一件事交给了许松。并不是朱厚煌就不管了。移民之事,是雍国最重的事情。让朱厚煌不管不同。朱厚煌还不放心。

    不过这一件事情交了许松算上做对了。许松反复奔波十几回。与很多海商达成协议,并安排好,船只的路线,采用接力运送之法。将流民从北方沿海,一个港口接一次船。直到福建再改乘海船,直接送上东雍。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可以渡海的船只不多。但是能在沿海航行的船只并少。许松还打通各地卫所的关系。用卫所的船只运送,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很多想法,是朱厚煌自已想不到的。

    不过,朱厚煌只是感叹了一下。就立即投入了繁重的工作之中了。

    流民的数量设有统计。但是至少有十万之多。每个县的流民,都不多。但是聚砂成塔。等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安置这多流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慎也离开了。

    朱厚煌见杨慎,处理这些事务的时候,筒直是轻瞄淡写。轮到朱厚煌亲自上手之后。才知道其中千头万绪,让朱厚煌绞尽脑汁,让他不得不承认,人与人是不同。别人能轻松办到的。不代表他也能轻松办到。

    朱厚煌设立两个接受地,一是北港,二是大员。流民分制在两处上岸,然后再分流下去。

    大员还好,毕竟有好几个县分流。但北港就不行了。

    北港只有李世贵一个县令,他本来,应对淘金的人潮,就已经有些吃力了。再加上现在的流民,更让李世贵不堪重负了。还好俞大猷弹压得力。而且雍王亲军一部在北港。才洠в蟹⑸�

    朱厚煌不得不来到北港坐镇,来应对这一切。

    朱厚煌在金矿附近新设一县,称金县。用以分流北港人群,起到了不小效果。不过,朱厚煌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危机。

    不管是打捅关节需要银子,乘船也要银子,安置流民,让恢复生产。等等。朱厚煌的银子好像是流水一样流淌出来,止都止不住。

    南洋航线的垄断被打破之后。朱厚煌就不能独占南洋航线的利润。收入本就大大缩水了。再加上这么死命的花钱,怎么能承受的住。他不得不想办法开源节流。而现在唯一能得到大量财富,就是金矿。

    朱厚煌不俯不推翻之前打算,将金矿变成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朱厚煌也将很注意力放在全矿之上。

    吴凤仪立即感到压力厶大。他本来只想过渡一段时间。就将金矿的事情教给汪直来负责。万万万没想到。现在根本甩不开了。

    这么大的财政压力之下,金矿必须有一名重臣看管,这个差使就落到吴凤仪身上。让他不可能丢下不管。他只好免为其难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阳春三月() 
第一百七十七章

    阳春三月。

    时间过的飞快,好像是流水一样,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过了三个月左右了。

    这三个月之中,朱厚煌都在非常忙碌之中,根本来不及想一想,到底做了一些什么,时间就已经匆匆的过去了。

    朱厚煌完全错误的估计了流民数量,年关左右,朱厚煌根本没有来得及与母亲吴太后吃上一顿年夜饭。一直在忙碌之中。

    在将十数万人都安置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不可否认,所谓的流民之中,还有很多地痞流氓一起并地方官,以流民的名义送了过来。

    十几万流民一古脑塞进了东雍,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了。比如粮食问题。朱厚煌已经好几次命令紧急采购南洋的粮食,再比如治安问题,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官员的不足。

    雍国本来的官员就不够用,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能办事的人,更是捉襟见肘。在流民刚刚涌入之后,朱厚煌立即开启了一次吏试,还是和上一次一样,凡是参加的人都被选中了,一古脑塞进了官府之中。

    为了管理方便,朱厚煌也正式将东雍划分为两个府,一个是雍北府,府治是北港。一是雍南府,府治为大员,分别以李世贵,与王鹤年为知府。

    李世贵从白身,贼寇为知府,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真是被不知道多少人嫉妒。不过朱厚煌如此奖赏李世贵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东雍迁来这么多人。这些人都在开垦荒地,等他们有产出,最少在一年之后了。即便是一年之后,这些人也不过是自给自足而已。根本不会给朱厚煌带来多少的收益。这个时候,李世贵给朱厚煌提出了。提前开矿。

    李世贵也不是空口白牙提出这个问题,而是在北港附近找到了铁矿与煤矿。朱厚煌大喜过望。立即将从青壮之中,挑选很多身强力壮的人作为矿工。开始开矿。

    李世贵成为雍北知府,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次流民引进,进入雍北与雍南的人数几乎相当,从人口上来说,雍北几乎好像吃气球一样胀大成一个与雍南相提并论的地方,而这一切都是在北港县的基础上完成的。雍北升格为府,自然要首先提拔重用李世贵了。

    这三个月来,流民也都安置下去了,特别是雍北新建了好几个县,才算是消化下去。不过最困难的时间并没有过去。这里指的困难是财政困难。运输,安置十几万人,将朱厚煌积蓄的一些银两全部消耗殆尽了,朱厚煌现在是靠着金矿每月的产出,来维持两个府的基础运行的。

    至于海上贸易的产出,全部投入了维持十几万流民的口粮之中。

    说起海上贸易,不得不说许栋,许栋驻扎琉球,看护北港,琉球。日本,航线。与倭寇,与海商,几乎无日不战,而日本航线的收获,在维持许栋所部的所需之后,也所剩无几了。

    至少在,许栋真正独占航线之后。才能有大规模收益。

    这三个月时间,朱厚煌几乎什么也不敢做,唯恐任何大行动,都是会引起财政方面的崩溃,连雍王亲兵的训练也减少了。

    此刻朱厚煌就在北港坐镇,他要验看他们这三个月的成果。

    朱厚煌在得到李世贵的报告之后,就立即找了几家铁匠,让他们在北港炼铁。

    朱厚煌虽然听说过,什么小高炉之法,也听过什么平炉,转炉之法。但是从来是这些方法知道他,他不知道这些名词下面,到底是什么概念。

    朱厚煌索性不去仔细研究,这些名词下面代表的意义,只找来一些能工巧匠,提出要求,他需要大量的钢。大量的铁,让他们想办法去办。

    不过朱厚煌很明显的失望了,这些铁匠用得还是灌钢法。

    不管怎么说,这种将生铁与熟铁混合在一起。锻炼成钢的方法,让朱厚煌根本不指望他的成本与效率。

    不过朱厚煌没有发脾气,不过怎么说,从此之后雍国已经能生产铁器了,至雍王亲兵的一些兵器,还有雍国的一些农具,不用从外面买了。这也算是一处好处。

    朱厚煌说道:“每人赏银五两。”

    “谢殿下,”几个工匠连忙扣头,谢恩。

    朱厚煌说道:“不过,孤要得炼钢之法,是一炉出来就是钢,不需要重现锻打。”

    “怎么可能?”众工匠纷纷对视,最后一个老头子,身上批着一件马甲,一根根白发就好像是银针一样,说道:“大王,这老祖宗传下来的炼钢之法,就是这样的。”

    有人开口,众工匠纷纷迎和道:“是啊是啊。”

    “哼。”朱厚煌冷哼一声,这些工匠瞬间想起了上下尊卑,立即垂下头。好像是一个木头人一样,一句话也不说。

    朱厚煌说道:“能办到,我所说的炼钢之发,赏黄金万两。”

    黄金万两,对这些工匠来说,根本是不可想象的财富。一时间所有工匠的眼睛之中,都充满了欲望。

    朱厚煌微微点头,忽然一个人上来,对朱厚煌耳语说道:“殿下,陆尚书被辞官了。”

    “真得吗?”朱厚煌大喜过望。不要怪朱厚煌幸灾乐祸。而是朱厚煌彻底明白了自己与大明顶尖人才之间的距离。

    并不是朱厚煌妄自菲薄。他纵然有很多见识,也懂的不少大明世人,不懂的,不明白的知识,但是真正管理雍国的时候,朱厚煌才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象的。

    朱厚煌感觉到自己已经有很大的长进了,比起刚刚出京的时候,要成熟了不知道了多少倍。真正维持住雍国,他也能做到。但是想让雍国发展成一个与大明相媲美的殖民大帝国。单单靠自己绝对不可能,必须有天下顶尖人才相助。

    而陆完出将入相,正是一等一的人才。这个人才即将到手,朱厚煌岂能不高兴。

    一个吏部天官的去职,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辞职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风波。虽然朱厚煌知道陆完迟早要被去职。但是到底那一天,却不知道,现在第二个靴子总算是落地了。

    朱厚煌问道:“陆尚书,现在在什么地方?”

    “已经乘传,沿着运河南下了。据传要回乡。”

    “陆尚书,是何方人士?”朱厚煌问道。

    “长洲人。”

    长洲就是现代的苏州。也算是江南繁华之地。朱厚煌算了算里程,立即吩咐说道:“准备船只,孤要去一趟长洲。”

    藩王擅自离开藩国,是一件犯忌讳的事情,不过朱厚煌并不在意这一点,他有正德撑腰,这些小问题,根本不会拿来难为他。像陆完这样的大才,而是年事已高,是自己爷爷辈的。怎么也要亲自上门,以示尊重。

    “是。”

    从北港到苏州,顺风顺水的话,也不过一两日工夫。就到了地方。

    朱厚煌在苏州等了数日,一艘官船停到了苏州码头边上,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下了船眺望四周,长叹说道:“风景依旧,可惜我依旧老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全公何必言老啊?”一个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