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件,总统和其他国家领导人都一直没有在媒体面前出现过,这让民众都觉得非常奇怪。麦克斯因为几次都没有找到埃里克,也只好愤愤地离开柏林、回了自己的老宅子符腾堡。
11月下旬的一个上午,安娜塔终于首先露面了,在汉莎宫前面的大片人工草地上,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柏林当地士绅聚在一起,等待聆听联邦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的讲话。
九时十分的时候,埃里克在各级官员的陪同下从汉莎宫大步走了出来,首先向到场的记者和市民们深深鞠了一躬。
“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朋友们:很久没有用这种方式与你们见面了,你们好啊!我多么想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面对大家,但是,非常遗憾,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十分沉重,甚至痛心疾首,因为我的失职和关心不够,联邦国家出现了几只迷途的羔羊……”
埃里克不急不忙,有意停顿了一下。
然而,他的话刚说出口,立即就引起了听众们强烈的反响。
“实际上,那些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可怜虫们只是暂时被魔鬼迷住了心窍、蒙住了双眼、迷失了方向,因此才成为了过街老鼠,成为了国家和人民痛恨的败类。但是,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国家正在洗涤的他们的灵魂,帮助他们忏悔……”埃里克一字一顿地说。
人们发现总统正在承受着极大的痛苦,顿时议论纷纷,有人甚至高声表示愿意支持国家严惩叛徒。
埃里克也显得非常激动,频频向大家挥手,然后又示意大家先安静下来。
“记者是全世界公认的无冕之王,也是国家与社会的监督者,你们的仗义执言可以斧正国家时弊,可以唤醒迷途之人。在此,我希望你们继续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你们无与伦比的喉舌批判邪恶,宏扬正气……”埃里克越说越慷慨激昂。
当着全场记者和柏林的市民,埃里克同时颂赞了处置此次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并再次夸奖了总统幕僚长格勒纳的果断与睿智。
“法律是公正的,作为联邦总统,我将尊重法庭的最终判决,决不行政干预!同时也希望各级法官明断是非,精准执法,对损害国家利益的犯罪份子要严惩不贷,决不养虎遗患、决不姑息养奸。我相信,有在座的各位和广大民众的直接参与,害虫一个都不会漏掉,好人一个都不会被冤枉……”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埃里克反复说明“事件”发生时自己当时正在法兰克福的深山里巡视当地驻军,决非有意回避,并为此进行了诚挚道歉。
“大战以来,德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我说得对吗、我的同胞们?”埃里克突然大声发问。
“是的,德国在总统先生的英明决策下,才有了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有埃里克·艾德里安总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市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响应。
“现在的德国,国富民强,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对不对?西方烈强虽然虎视眈眈,也不敢把我们怎么样,对不对?你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祥和与安宁都有赖于完善的国防建设和强大的海陆空三军,我说得对吗?”埃里克继续发问。
“的确如此,要是没有强大的国家军队就没有我们今天安宁的经济建设大好环境,更谈不上德国的繁荣富强!可是,现在偏偏有人反对总统先生加强国防建设,甚至里通外国、图谋不轨,真是居心叵测!”有人站到人群前面大声演说。
这些话的份量非常重,受其影响,广场上顿时完全失控,人们高喊口号,要求严厉惩办那些崇洋媚外、反对扩军的庸碌之辈。
很多人都在设想,如果德国离开了埃里克·艾德里安会是个什么样子,甚至许多人开始提议修改总统不可连任的宪制。
按照当时埃里克为了借助其他党派的力量整合国家,联邦宪法里规定,总统任期一届为八年,可以竞选连任第二界,但不能提名参与第三届总统的竞选。因此,埃里克也就失去了继续连任的机会。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人们似乎开始认真考虑怎样将埃里克永远留在总统的位置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毕竟埃里克的声望如日中天,而且从1918年到1932年,整整14年的时间里,德国的民生,经济,工业,军事,国际地位都有了全面的提高,民众们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让埃里克继续连任。在他们看来,换了谁当总统都无法和埃里克相提并论。
深居符腾堡的麦克斯看到了当天的报纸,心情异常复杂。按照苏联人的习惯,占领波兰全境后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取柏林。然而,苏联人并没有这样,而是在华沙止步不前了。这一点,埃里克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德国同样逃不出波兰的命运。
“明明就是他在捣鬼,却推得一干二净。”麦克斯边看报边自言自语地说。
然而,更让麦克斯感到吃惊的是,民众的呼声竟然也非常符合自己的想法。虽然几次与埃里克闹得不愉快,但要是拿到桌面上来说,德国目前还真没有人能比埃里克更适合当这个总统。
夫人从背后悄悄地走近麦克斯,发现丈夫正在仔细阅读自己刚刚看过的那份报纸,这是今天早上佣人从小镇上买回来的。因为麦克斯虽然口头上说不问政治,其实从来没有忘记过关心国家大事,夫人看在心里,便让佣人每天早上买菜时必须同时带回当天的报纸。
“麦克斯,你在想什么呢?”夫人绕到跟前,轻轻发问。
“唉!这家伙就是个当总统的料,不知道德国又会让他祸害多少年。”麦克斯将报纸递给夫人,意思是让她也看看。
“你也并不反对让他继续当总统对吗?”夫人故意狡诈地一笑。
麦克斯没有直接回答夫人的问话,而是放下手中的报纸,背着手在小院子里来回地度步。
“要不我们还是搬回菩提树下大街去住吧,那里离总统府近,而且我也很喜欢我们家的那个二层小楼,更习惯了在窗台口等着你回家。”夫人温柔地对麦克斯说。
“那样的烦心日子夫人还没有过够吗?”
“不!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丈夫的心并没有从那里离开过。”
“可我不想再回到那个地方了,亲爱的。”
“好了麦克斯,别装了,你的心思我懂,再说我们的儿子也需要我们去团聚,不是吗?”
麦克斯不再说话,而是默默地走向停栅栏边的牛车……
第417章 转型()
世界过于平静就让人感觉象一盆清汤寡水,西班牙无疑是一味猛料,接着又是印度的独立运动。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德国本土竟然也闹了这么一出。
美国人在海外处处捡德国人的漏,西班牙的市场得到了,印度的市场也极有希望拿到,反而却在背地里嘲笑德国人是专门搞磨擦的行家,并在媒体上拼命炒热德国的这次“肃敌事件”。
抓捕行动几乎是闪电式的,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立即串通苏联借机炒作,故意激起民粹,并将这起事件冠以“格勒纳事件”。一时间,作为背黑锅的“始作俑者”格勒纳的名字开始让人们觉得不那么亲切,而且畏之如虎。
同样让人们害怕的还有国民警卫队,这支武装力量隶属于汉莎菲尔特宫,平时由总统直接指挥,紧急状态时,总统慕僚长也可以临时调动。多年以来,在汉斯·克卢格的经营下,这支部队逐渐发展壮大为拥有十五万之众的军事集团。
拥有独立指挥体系和参谋机构的国民警卫队,颇有国家陆军司令部和统战部的排场。在埃里克“巡视法兰克福”之时,格勒纳成功地动用了这支部队,也成就了自己强硬的鹰派形象。
作为在这次事件中“战功赫赫”的两大情报机构,显然非常低调。实际上,因为极少有人了解其棉里藏针的工作性质,而且做任何事都不会显山露水,所以,在人们的视野一般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说白了,这才是情报机构应该具备的作风和素养。
相比两大情报机构,联邦调查局却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因为头衔的关系,局长奥利弗无疑是国外媒体的众矢之的,但他却跟没事人一样,也不作任何辩解,因为他清楚,联调局有调查取证的权利和义务,任何解释都是徒劳,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联调局人数众多,其国家总部和地方探员加在一起根本不是联情局和军情局可以比拟的,或许国民警卫队可以有得一比。
因为工作的关系,部分联调员属于地方州政府直管,就算总局机关,有时也会与州政府有着亲密往来,虽然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但你耐不住他们需要各州府的行政支持。
行动开始时,奥利弗的联邦调查局和泽克特的国防部陆军什么都没有做。除总理府的国防军与国民警卫队首先闹了点小插图外,基本上只是维持现场秩序。但联调局不一样,人们很容易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而怀疑是这个部门收集了所有嫌犯的罪状。
埃里克已经与国内外媒体见了面,而副总统兴登堡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实际上,事件发生后,他成了最忙碌的人,因为各地方政府和办事机构基本上都有涉案人员,拔了萝卜要填坑,作为临时性调派的填缺人员,兴登堡打着埃里克的名号一个个“空降”到位后,又在回头检查填缺人员的工作效果。
该除名的,该提拔的,埃里克都事先进行了一对一安排,包括总统府的随从也有不少人获得了地方州府里的重要岗位。同时,以前各部、委、局、办、副手则跳过民意、安排到各州府担任了代理州长。
幸好总统是埃里克·艾德里安,否则,这种做法放在平时绝对是暴乱的根源。大名鼎鼎的兴登堡打着维稳的旗号,又拿着埃里克这块挡箭牌,效果竟然出奇地好。即便个别人心怀不满,此时此刻也不宜跳出来发难,否则就是直接往枪口上撞。老本赔掉事小,最后被套上个“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罪名,那可就玩大了。
埃里克虽然不会带兵打仗,却是一位布局高手。先稳定局面,再玩温蛙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慢慢就会忘记那些补缺的人是怎么爬上高位的。好在那些破格启用的屌丝们都还算争气,无论工作能力还是道德品质,都能让民众们甘愿接受。
正如埃里克事前设想一那样,高压态势之下,老百姓还是“充满理性”的。时间久了,也就顺理成章了。
埃里克霸气的做法几乎无人可以挑战,更何况国防军三军以及德意志联邦仅存的三大定海神针都一致表示拥护,其他人的想法便可以忽略不计、无足轻重了。不过,闹剧也还是有的,尤其是那些自视甚高的人并不十分买账。
就在国家形势趋于平静、联邦政府按部就班时,一些科学家,理论家,政客和商业人士纷纷表示抗议,并组成一个个小型请愿团前往政府门前示威。由于根本无人搭理,最后只好以请辞对当局进行要挟。
埃里克不怕人家硬来,就怕人家软泡。翻开那些那些“闹事”者的档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