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你要没来过八十年代,确实不足够了解那地方,此时正散发着最有身份高度,让人高攀不起的气质。
    说实话,如果刘雅芳不提,毕月真心不想给那地方送钱。
    因为友谊商店,一点儿不友谊,门口也确实站俩人。
    她开个车可哪走,这年代小汽车难得,没遭受过什么白眼,这也是楚家从前给她的高度。
    可她听了她娘那寥寥几句就心堵的不行。主要太触发她愤青情绪。
    友谊商店门口把大门的,据说都得有学历。那才狗眼看人低呢。
    改革开放过后,那里也非常热闹。你在外面,老百姓抢破头需要用票供应紧俏的东西,在那里应有尽有。不需要排队。
    冰箱彩电啊,瓷器古董啊,还有国外供货进的一些外面看不到的商品,比如瑞士手表。
    可有一点。身份限制。
    除了外国人,再就是政府高官,大院子弟等等一些身份高的吧,再就是为外国人服务的工作人员,可以想咋地咋地,要不然普通人进去转转就管你要护照,进门花钱得用券。
    是,到什么时候都有特权阶级。你看她玩命倒飞机不就图这个?她承认。
    可……你说说,也不要个脸了,在中国地盘,不让中国人进,让外国人进。
    还有个口号呢,就是中国人要时刻注意国际影响。你说咱都没出过国呢?注意哪门子国际影响。一个破商店而已。
    这什么毛病?中国人总是对外人好。反正想起这些就挺气人。
    毕月抱着她闺女,这回改成她也坐现成车了,对楚亦锋直接吐槽道:“进去瞧瞧。别逼我出手,不行我弄一商店,干黄它。”
    楚亦锋有点儿麻木了,他在逐渐消化他媳妇的年少轻狂,以及土豪气势。
    四个大人,俩娃娃。
    到达友谊商店,把门的根本就没拦。
    一是因为汽车,二嘛,还真不是那四个大人,因为他们的眼球全被俩胖娃娃吸引了。
    毕月那黑皮草大衣改了。
    她老公嫌她难看,干脆剪吧剪吧成了俩宝的外套,剩下的边角料,成了她家楚亦锋的鞋垫儿。
    毕月此时穿着件自己设计的手工定制驼色斗篷大衣。那大衣还带个帽子,紧腿黑色裤子,平底黑皮靴,黑色高领毛衣。就这一身,楚亦锋这回满意了。
    楚亦锋呢,驼色夹克羽绒棉袄,也是黑色高领毛衣,跟他媳妇配套。
    毕铁刚和刘雅芳现在也是天天穿好的。比有钱的小年轻穿的都好。没不好的了,闺女都给扔了啊。
    都这样一副“我有钱”的彪悍出场方式了,结果无论是门口的俩门卫,还是商场里的售货员以及那些老外们,通通都看向俩宝。
    一模一样带小帽子的皮草大衣,俩小人一人一件。
    爸爸怕他们受风,也不给摘下帽子,一个穿着小红皮鞋,一个穿着棕色小皮鞋,皮鞋上都带着貂毛。还走不了几步道的年龄,他们左顾右盼,看到老外会哈哈笑指一指。
    无论谁看清俩孩子的长相,都会赞一句:“长的真好。”主要是太富了。
    毕月很无奈的看她丈夫买万宝路香烟,看她爹在给孩子们选罐头,看她娘在买牙膏。
    对的,是牙膏,原来这牌子这么久远啊?红色包装,简单大方,上面就几个字,美加净牙膏。
    逛了一圈儿,毕月怎么瞧怎么觉得买了一堆破烂。
    很巧的是,车在拐弯儿时离老远就看到人群围个圈儿。像是干架,瞧着挺热闹。
    毕月抱着她儿子趴车窗,还教呢:“儿子,你看老炮儿干架呢?啊,不对,是小炮儿。”
    楚慈推了把烫头的社会小青年,对方七个人,他也没惧。
    比他岁数大怎么的啊?敢抢毕晟手里的游戏币就是不行。他哥俩部队练的正好试试手。
    公鸭嗓呵斥道:“跟我这儿拔份呢?还是想岔架?真不局气!练练?你知道他谁?你抢?打的你姥姥不认识!”
    毕月……“嗳?”回身把小龙人递她爹手上,摆手让楚亦锋停车。
    女人撩车窗喊道:“干嘛呢?谁欺负你们呢?给我揍!”
    楚亦锋……
    肯德基餐厅里,毕月都没顾得上嘲笑这时代的肯德基。
    去年开的,第一家。标语你猜是啥:“美国肯德基家乡鸡”,你说奇怪不奇怪。
    她在问:“哪又开了个游戏厅啊?里面都有啥啊?”
    楚亦锋在排队点餐。
    刘雅芳冲姑爷背影喊道:“亦锋,别忘了要几双筷子,来一只鸡就够了,多了吃不了,别来面包了。”随后还和毕铁刚纳闷道:“你看咱旁边这些桌,咋都没要筷子呢?”
    毕月聊不下去了,楚慈和毕晟也都一脸愣,他俩来过啊,早吃过了,都瞅排队的高大男人。
    楚亦锋挺实在:“同志,没有筷子吗?”
    后来,当天晚上,全家人,反正闲着能抽出身的,又一起去了传说中的马克西姆餐厅。因为这餐厅登上了七点钟的新闻联播。
    毕月没有信守承诺,她只陪家里人一天,就开始了忙碌,很忙很忙。
第六六五章 夫妻嫌隙(一、二更合)() 
毕月忙,主要忙于三块。
    一是京都城月亮湾十五层高楼即将完工。开春开工面临装修方案。
    这装修方案一旦确定,统一的装修风格,全国各地月亮湾都要按此执行。
    还面临到底是定型为她最初想法的快捷营销模式,还是星级酒店,奔几星走。
    那时候她没钱,主要指毕铁林。
    现在有钱了,自然选择多了,到底哪种利润更大,这都需要市场调研。
    再一个是周边建设,除了那栋孤零零的十五楼,还要建几座,是花园式还是商务式几栋高层遥相呼应。
    第二方面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几个分店先暂定为在哪几个省会城市选址动工。派谁带队组建,统筹划拨每个地区资金额为多少等等具体问题。
    以上几点,毕月都需要抠的很细,各方面都要亲自参与,也都需要她来最终定夺。
    现在都快要二月份了,可见时间紧、任务重。
    那钱不能打水漂吧?最起码两年计划后,月亮湾对外营业实际能创收多少,这不仅是钱的问题了,这是每一个月亮湾人前行的动力。这是毕月在外界褒贬不一、说她一夜暴富后最大的动作,绝对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而让她忙的第三块,虽然心里早就有想法,但说实话没想上半年提上日程。
    可媒体记者揪着她不放啊,然后她那张嘴就惹了祸,不得不给自己陷进忙的跟陀螺似的状态中。
    记者都等着毕月说一说飞机运作的全过程,毕月怎么可能会说?一副就是不告诉你的状态。
    那记者退而求其次吧:“毕总,新的一年,月亮湾集团的战略目标是?”
    毕月还是不能告诉:“抱歉,这涉及我们公司的商业机密。”
    毕月看出来了,她也比谁都了解媒体这一块。你要牙口风不漏,明显不配合嘛。最起码得稍微露点儿消息,主动道:
    “各位记者朋友,我一定会接受采访。
    不过大家先不用浪费时间跟踪报道我了,因为绝不是现在。
    我现在时间上调整不过来,希望大家海涵。
    不过在新的一年,我会以个人名义多干一些有意义的公益事业。
    比如要想富先修路。
    比如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此番话一出,毕月尝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倒不是怕花钱,她恨不得真的多做一些实事。不求口碑,只求她挣把大钱后在这个时代也留下点儿什么,那是一种追求,一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精神追求。
    可贫困城市这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政府工作人员都联系她。
    这个说:你看我们有多少人口面临就业问题,有多少青少年没地儿读书。
    那个说:我们要修个水库,水库成了多利国利民。
    连她的老家龙江省市里领导,包括有些人情关系的刘强东县长也几次三番联络她。
    毕总什么时候回家乡?什么时候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修哪条路?在哪盖学校,放心,一定会给予最大的支持。
    跟领导们通话都得讲个艺术,别莫名其妙没等撒钱呢,再得罪人。好事变坏事了。
    毕月没办法了,家乡建设迫在眉睫,这媒体也盯着呢,抽出精力干吧,把这个也提上了日程。
    她先定下来要修路,路通了孩子们才能上学啊。半年后她也能抽出精力。
    开会定夺,拍桌子道:就修她每次回老家都得从三座大山下面走的那条路。
    她的专业团队建议:“毕总,成本高了些,地点过于偏远不适合宣传。不如修公路或者……”
    毕月没等说完就摆手制止:
    “就修那条。
    一是咱们要么不干,要干就不要去考虑那面子工程。
    我不是为了给家乡领导面子才答应,我一京都户口是吧?呵呵。
    而是真的想干点儿实事。
    我家以前就住那山里。
    每次回老家,到了冬天我都很担心。怕雪下的太厚,给那唯一的路堵上。
    要是堵上,麻烦了。上学的,回家探亲的,别说探亲,就是接亲的都得爬山。可大雪更封山啊,交通真是大问题。”
    毕月说到这,一下子就想起她娘讲的那些。她姑姑在爷爷病了时,为了送几个馒头翻山爬山,流了孩子。姑姑的婆婆正经磋磨了姑姑很久,就因为那是个男娃。农村很看重生男孩。
    其实她几次回老家,尤其是坐牛车路过也心惊胆战。都怕那山上石子掉下来砸了路人。
    “先把路开通了,这样十几个村里的孩子们,无论什么天气都能上学。”
    毕成听的连连点头,还不忘补充。
    他明明语气里很心酸,可他姐却靠在椅子上双手环胸,听的嘴角微翘。
    可见趟过去了,那些心酸真的会成为一种回忆,一种填满你五光十色人生的经历罢了。
    “确实像我姐说的。有一年冬天,大约就这时候吧。外面下着冒烟大雪,我家那屋门都推不开。一想也上不成学了,只能耐下心来自学等着。结果等雪停了我再去,期末考试都完了。”
    以上三大块需要忙碌的,可见哪一样都得牵扯毕月很大的精力。
    更何况她还接了任务,帮着市里招待考察团呢。
    所以楚亦锋自从续了假期,他就没怎么和他媳妇对话,毕月总是半夜三更才到家。
    而他,带着俩宝在大院儿当上家庭妇男。
    因为老丈人他们在忙着搬家买家具,收拾屋子。媳妇的姑姑舅舅也都来了,反正楚亦锋去了两趟印象就是:
    屋里乌央乌央的全是人,认识的,不认识的。丈母娘领这个那个出门溜达,她一个不怎么记路的,还教别人呢。
    老丈人一家指不上带娃了,他也没带俩孩子回自己房子。一直在大院儿住着。
    毕竟这一生生俩也挺麻烦,俩娃不是躺着倒着能老实的时候了,那一个个的爬的嗖嗖的,走的路线也越来越远,小手越来越有劲儿,什么都好奇恨不得抱起来瞧瞧。做饭的功夫,一错眼俩淘气宝宝就能惹祸。
    在大院儿还好一些,最起码做饭有人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