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傩帐鞘裁幢硐郑康赖氯源嬖诎傩招闹校】赡芾先说乖诼砺飞厦蝗烁曳觯墒亲钌儆辛砂傩蘸芟牒芟敕觯�
真正原因还是变相的兼并,造成两极极度分化,不说别的,一个房子就让许多贫困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没有了幸福感,还不如七十年代呢,至少大家一样穷!
不过前世这个问题不大,至少科技带来的变化,让大多数人不至于饿死冻死,然而放在宋朝这种低下的生产力,如果兼并越来越严重,那则会饿死人冻死人。或者放在七十年代,又是两极极度分化,则会形成什么后果?
如果兼并趋势不制止,继续蔓延下去,即便金人不南下,宋朝内部也会爆发严重的危机。
然而王巨也不能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也说了许多遍,于是迅速转移了话题。
“所以诸君要努力了,不过我说这些,是说另外一件事,范公,前天宫宴上,我举止有些不当吧?”
“呃……”范纯仁不知道如何回答。
那天王巨先是莫明其妙的强硬,然后又莫明其妙的不作声,王巨不作声了,面对着强大了辽国,谁还敢作声,因此顺利地搭成了一些口头协议。随后,两国使节就返回了。
“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范公,我这种种安排,主要是为了顺利而又轻松地拿下西夏。甚至现在拿下湟州地区了,我都不想发生阿里骨背叛的事件,因为在那时,无疑增加了许多变数,也逼得我不得不修改了作战计划。”
“西夏连连惨败,并且因为贺兰石,更使得西夏经济民生雪上加霜,辽国派使来调解,是谓必然。所以为了进一步迷惑辽国,我向陛下提议,先答应议和休战。不过在这种优势下,我朝主动承诺议和,换成你,会不会起疑?”
“太保是说……”
“范公,我刻意说决战于燕云,将长城境内全部收回,这说得是过于强硬了。对方终是辽国,那么必有人反对……但我不是怪你,如果没有准备,与辽夏两国两面开战,后果确实很严重的。就是有了准备,同时与辽夏两国开战,胜负也未知也。”
“只要我说了,范公你没有异议,也会有其他人有异议。那么接下来我就可以缄默不语了,范公,你会意我意思吗?正是这样,才会给辽夏两国使者造成一种错觉,我朝忽然议和休战,乃是我朝内部又出现了严重问题,不然不会停下伐夏脚步的。”
有了这个错觉,西夏人会感到侥幸,辽国也就会轻视,那么几个月后,西北正式春暖花开之时,宋朝忽然用兵西夏,则能在很短时间内将西夏拿下。
拿下了西夏,就是辽国出兵,宋朝也不会害怕了。
“原来是这样……”范纯仁喃喃一声,敢情自己被王巨当枪使唤了。
“范公,你也莫怪,同样,我内心深处感到很自豪。上兵伐谋,没有计谋是不成的。但我的计谋乃是对外,非是对内。相反的,有些人对外软弱,对内部却非常非常的凶残。西夏人为了抵毁我,派斥候于边境处传出谶谣,子安之功,胜过寄奴,直破贺兰,砥柱中流。这个,你们都知道了,未来我就是从这个谶谣上打开缺口的。然而近日,京城里却传出另一首谶谣,一土盖天,司马无日!”
一土无疑是一个王字,盖天了,肯定大肯定巨。
司马非是司马,而是赵室江山。
联在一起,那就很有意思了。
第842章联亲
谶语,或者叫谶谣,谶纬,这玩意儿威力在古代太大了。
它是怎么来的?
准确的时间是萌芽于西汉,奠基者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吗,所以会出现一些诡异的隐语、预言,昭示吉凶祸福,比如《左传》中的一些断句,季氏亡而鲁不昌……
其背景是董仲舒建议罢废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必须要获得汉武帝的支持,单凭儒学的思想还不够的,因此董仲舒推出了谶纬之说,用此来满足汉朝统治者的正统性、合理性。
“周秦以还,图篆遗文渐与儒道二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篆,入儒家者为谶纬。董刘大儒,竞言灾异,实为谶纬之****。”
它是儒家弄出来的东东!
所以儒学从这时候起,就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夫子儒学了。
所谓的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这是《说文解字》所给出的解释。
那么何谓纬,那不是地球经纬的纬,而是纬书的纬,也就是用神学去附会儒学的书,想一想孔夫子说的那句,敬鬼神而远之吧!
接着到了王莽。
王莽篡汉,怕天下不附,因此伪托尧舜禅让的旧例,说自己是“继体受命”,武功长孟通看到机会,说俺浚井得到一块白石,上面有书著石: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随后齐郡一个小亭长说梦见天公派使者告诉他,摄皇帝当为真,王莽便告诉王太后,以此为根据请求去掉摄字,在臣民面前只称皇帝,并改元初始。后面的就越来越多了。其实这是一种心虚的表现,不仅王莽,还有武则天……
这时谶纬说法正式大成了。
王莽与一些宵小弄出来的谶语几乎是一个笑话,然而后面出现了一个很关健的谶语:刘秀当为天子!
这又是怎么来的?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刘)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演,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演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秀隆准日角,性勤稼穑。演常非笑之,比于高祖兄仲。秀姊元为新野邓晨妻,秀尝与晨俱过穰人蔡少公,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秀戏曰:“何用知非仆邪?”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
宛人李守,好星历、谶记,为莽宗卿师。尝谓其子通曰:“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及新市、平林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谓通曰:“今四方扰乱,汉当复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通笑曰:“吾意也!”会秀卖谷于宛,通遣轶往迎秀,与相见,因具言谶文事,与相约结,定谋议。
后人以为真,但是王巨认为司马光这个记载有些牵强附会了。
为什么呢?
因为刘秀当时的光景。
后世有许多人说****太祖出身低,确实太祖出身不高,但还有人比太祖出身差的,特别是朱元璋,刘邦出身也就那么一回事,刘秀同样很不好。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生了舂附节候刘买,刘买爵位为儿子刘熊渠所继承,另一个儿子刘外曾任郁林太守,刘外儿子刘回为巨鹿都尉,刘回儿子刘钦是南顿令。刘钦早死,刘秀三兄弟为叔叔刘良抚养。
到了这时候刘家三兄弟家产肯定不多了,而且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家业,轮到刘秀手中的就更加少了。所以才出现青年时刘秀的光景,据史书记载就是“性勤稼穑”,喜欢做活……估计他家田地不是太多,但他胸怀大志,因此要习文练武,这得花钱吧,还要娶妻生子,更得花钱吧,逼得他没办法,于是只好亲自做农活,又在农闲后放下身架,做一个小粮贩以赚取更多身家。
在古代小商贩是何等的地位,由是他的大哥刘演都时常取笑他。
这时的刘秀,哪里能看到天子的样子哦?
因此这个谶语还真可能与另一个刘秀有关,也就是资治记载中的国师公刘秀,彼刘秀名气很大,他是光禄大夫、大学问家刘向的儿子,原名叫刘歆,本人同样是一个大学问家,早年时与王莽关系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逼得他准备诛王莽,事泄自杀。
不过究竟是什么情况,因为史书记载混乱,或者许多没有记下来,后人就不大清楚了。
但不管如何,这个刘秀真的成为天下一统的天子了,并且成了所有大一统开国皇帝中几乎最完美的天子。
至于这个推算出鹰语的李守,在京城做官,李通于南阳造反,李守得知后,主动见王莽,请求宽大处理,结果满门被诛,反而李通后来成了东汉的开国功臣、大司空,所以谜团太多太多了。
接着李世民来了,据说李世民四岁时,有一个方士拜见李渊,看到李世民,说李世民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害怕断语泄露,派人追杀,却没有找到人。
王巨同样不相信真有此事,因为李渊很长时间是准备将江山交给长子的,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
主要是后面的谶语,十八子,得天下。
隋炀帝听说后,开始查询了,普通的李不用担心的,但有三个李,一是八柱国李弼的重孙李密,但李密那时正在逃亡中,二是李虎的孙子李渊,也是杨广的亲戚,正在山西为官,不过李渊低调,又可能用了一些手段,同样逃过了一劫,三是李远的孙子李敏,也是杨广的外甥女婿,而且李敏在朝中势力很大,于是不久李氏一门三十二人全部处死,余下人等一起流放到岭南。
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赵匡胤的点检为天子。
李淳风的“唐三代后,有女主武王”。
秦朝的“亡秦者胡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所以沾到这玩意儿,历代统治者的态度只有十二个字:宁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但不能说它好用,实际上古今往来,罕有人用这一招对付政敌。
不要说王莽,那时王氏家族与王太后已经把持了朝政,至于曹操刘裕赵匡胤的啥,说了也不管用,反而加速他们更替王朝的速度。
或者是秦桧、蔡京之流,说他们专权乱国有可能,但能说他们有机会更朝换代?
因此说了没有人相信,反过来反而会迎来他们的疯狂报复。
然而放在王巨身上,恰恰好,什么条件都似乎有了……
几位大佬脸色阴沉,那怕范纯仁内心深处都有些反感。不为别的,而是为眼下,如果王巨拿下西夏,将西夏安定,赖着不走,用这个谶谣将王巨逼走,还是一说。关健眼下西夏还没有平定,辽国又在关注呢!
于是几人都看着赵顼。
赵顼神情很肃穆,显然刚才王巨先行进宫,已经讲过了,他有了思想准备,不过赵顼内心同样复杂。
先前王巨进宫,一开始不是说这个的,而是说了他儿子的亲事。
赵天赐渐渐大了,因此王巨想从宗室女子当中,挑选一个儿媳妇。
赵顼大喜。
对于彼岸赵顼心情同样复杂,说舍弃吧,他是舍不得的,不要说那么大的疆域,就说彼岸对宋朝的帮助吧,赵顼也不可能默视它完全独立出去。
不过想要管辖,似乎也不大可能。
首先是官员,不要说大海几千里几万里的海外了,就说琼州岛吧,都没有官员愿意过去。也许有,但肯定很少很少,就那么几十个官员不怕危险,愿意为朝廷效力,可这几十个官员能将彼岸控制住吗?
其实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官本制思想,做了官,就会有美女香车豪宅金钱粮食,有了这种思想,还会有几个官员愿意吃苦?
反观几百年后的欧洲,他们人口很少,根本做不到象王巨这样,动辄能迁徙几百万百姓,生生将异地变成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