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次用兵大理,最大的难题不是兵力,兵力足够多了。主要就是后勤……
第二天,各个民夫回去了,城中继续在抓捕,不过规模变小了。姚麟则带着大半兵马又出了善阐城,全部轻装上阵。一路向西。
不久高升泰也收到了消息。
实际宋军拿下善阐城后,整个战场范围已经进一步缩小,三路兵马最远的就是善阐城的宋军到大理城杨义贞的后方军队,也不足七百里路。若是论范围,并不比庆州战役大多少了。
当然,难度要稍稍下降了一些,但也不可小视,毕竟两家兵力还在宋军之上,并且多少也有着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环州寨到善阐城并不远,只有四百来里路。
所以姚麟大军出发后。消息第二天下午也到了高升泰手中。
他先是满脸的悲愤,不用说,自己家人将要被王巨打土豪了。
不过他头脑仍很清醒。善阐城是夺不回来了,尽管他现在想不明白,宋军如何只用了三天便将善阐城攻下的。实际不是用三天,只有大半天。第一天是扎营休息准备的,第二天是填堤坝的,第三天才正式攻城的,结果仅仅过了中午,宋军就攻下了善阐城。
但无论是三天或是大半天,善阐城是收不回来了。
并且他现在军队就很是危险。虽然侧面五千兵马将宋军堵在了禄劝甸西部山区,不过后方怎么堵?
只要宋军杀过来。那不围燕达的宋军了,而会被宋军里应外合。迅速歼灭。
于是他立即下令,让禄劝甸他弟弟高升祥的儿子高祥永(白蛮风俗是取汉姓,用佛名为名,不过段氏入主大理后,也用了父子连名制,不过仅是连名,汉姓保留着,如高智升、高升泰、高泰明,段思廉、段廉寿、段寿辉。史册没有记载,但段正明段正淳的父亲如不出意外,名字则叫段廉正,是段思廉的第三子。不过有点儿乱,如段誉又名段正严,实际按照这种父子连名制,应当叫段淳誉……)所率领侧面军队立即向华竹部方向撤离,与自己军马汇合,然后再撤向弄栋府。哪里还有一支高家的兵马。如果能敌则敌,不能敌再哀牢山与无量山,与宋军打游击。真不行,还可以撤向永昌府与腾冲府,哪里地形更复杂,即便宋军派出一百万兵马,都无法剿灭。
而且他父亲高智升为了掌控大理,有意地让自己掌管大理东部一些地区,让他弟弟掌管着大理西南的一些地区。
自哀牢山往西方向,他弟弟在那边有很大的威信。可惜为了对付杨家,他弟弟也带着那边的军队前来支援,现在人就在善阐城中,肯定也没有好下场了。否则这一行生机更大。
但就是没有他弟弟,也只有这一条生路了。
而且也正好,杨家在这里还有四万兵马,让他们抵挡燕达的宋军。不然让这三万宋军缠上,是休想平安撤到弄栋府了。
华竹部有一条宽阔的热带河谷,两边则是茫茫的崇山群岭。
不过从华竹部到弄栋城则有零碎的小河谷,三分之一是山路,三分之二则是平坦的河谷道路,撤退起来很快的。
命令下达后,高升泰迅速让自己的兵马收拾行李,迅速撤退。
动作太快了,等高升泰将两万多兵马全部撤走,杨家那边的主帅,杨义贞的长子杨贞和才得知了这条消息。
杨贞和大惊失色,这是怎么一回事。
就在他莫明其妙之时,高祥永撤走大军,苗履迅速带着一万步兵杀了过来。
燕达也得到了信号,也开始反攻。
仅是一会儿,杨贞和的大军就开始了溃败。
自然而然地,他们同样也撤向了华竹部,只有从这里才能继续向弄栋府撤离,再从弄栋府撤向大理城。不然撤向善阐城的高家?
敢情到现在,他们还不知道善阐城已经被宋军拿下。
苗履与燕达一左一右。死死地将杨家这四万兵马咬住,不过好在从环州寨到华竹部中间隔着一道茫苍苍的大山脉。
杨贞和利用大山的优势,且战且退。终于退到华竹部这个大河谷。又立即下令,继续向弄栋城撤离。高家为何撤退,他不大清楚,不过知道高家是撤向弄栋府方向的。
只要追上了高家的军队,反正弄栋府是高家的地盘,那么就成了高家与宋军死咬了,自己则就能平安撤回大理城。
杨贞和一边下着命令,一边在心中痛骂高家的不守信用,一边又在想为何高家要撤退。
就在这时。忽然又有五千宋朝骑兵杀了出来。
这就是姚雄率领的五千骑兵,并不是真正去支援燕达与苗履的,做一个样子,用来迷惑高智升,好使高智升再从善阐城调度兵马,前去禄劝甸阻拦。
想拿下善阐城,就不能让善阐城中的兵力多,如果高祥永五千将士还在善阐城中,可能局势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当然拿下了善阐城,整个战局则成了另一种走势。
王巨攻破善阐城后。立即用快马通报姚雄,姚雄率领五千骑兵,兜了一个大圈子。杀向华竹部,当然,这时候高升泰三万余兵马逃走了,不过就是没有逃走,姚雄也不会狙击高升泰的兵马,那交给他父亲了。他的目标就是杨家这支兵马。
大理也有骑兵,那是真正的“骑兵”。宋朝这边则可以勉强称为“骑军”。
本来就是大败而来,又是在平坦的河谷上,哪里是这支骑兵对手。很快这几万兵马一起冲乱了。不久燕苗两支军队又杀了过来。
实际燕达手中也有几千骑兵,不过中间是茫茫群山。骑兵发挥不了多大优势,直到这里。这几千骑兵才派上用场。
大部分杨家士兵开始伏地投降,杨贞和只好带着少数士兵翻过群山,向弄栋府方向继续逃亡。
但这时前方一场浩大的战役也开始打响。
高升泰带着侄子高祥永疯狂地逃命,但姚麟速度比他还要快。不快也不行了,毕竟姚麟得多走近三百里的路。高升泰得到消息后,姚麟才到路赕呢。路赕也有一个小城,姚麟并没有进攻,而是稍稍爬了一段山路,让了过去。高升泰撤退到华竹部时,姚麟才刚刚到达牟州。就在这时,高升泰还有充足的时间逃到弄栋城。
不过到达华竹部后继续向西撤退,高升泰部下开始哗变了,特别是那些乌蛮士兵,他们的家全部在东边,本来心中就不满,为何莫明其妙撤退,又撤向弄栋城。高升泰又没有给一个解释,因此一部分士兵赖着不走。
高祥永准备镇压,被高升泰拦了下来。
最后高升泰调解不成功,只好说了一句,你们要留便留下,要走就什么也不要问。然后带着粮草继续向西撤退。一看没得吃了,这些乌蛮士兵犹豫了好一会儿,只好尾随着撤退。
就是到这时候高升泰还想奋死一战的,于是又候了候,再派人解释道,具体原因,到了弄栋城,我会向大家解释清楚。
然而高升泰却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耽搁最为宝贵的一天。
弄栋城又叫褒州城,也位于一处河谷上,但这个河谷比华竹部那个河谷小得多了。城池依山傍水而建,易守难攻。附近除了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河谷外,余下皆是茫茫群山。在东面的崇山峻岭中间有一些破碎的小山谷,但在离州城六十多里地处,有一处山谷则比较宽阔。
姚麟与高升泰几乎同时到达这片山谷,不过让姚麟成功地抢先将大军带到山谷的西侧,将高升泰的大军拦住。
两军都是疲军之师,相对而言姚麟三军更加疲惫,并且兵力也少了很多。
于是姚麟将各条道路抢先扼守住,进行了防御战。
两军混战了一天,陆续出现了大量伤亡。不过弄栋城中的高家将士也听闻了消息,开始出城接应。
暂时很难说那一方吃了亏,总之正在僵持不下之时,杨贞和带着败军冲了过来,随后姚雄带着大批宋朝骑兵又杀了过来,接着燕达与苗履的宋军再度杀了过来。
弄栋城中的援兵到达了,然而这个巨大的山谷里却成了一个屠宰场……(未完待续)
第695章 第三个(上)()
看到如此情况,那股援军立即撤退,哪里来得及,姚雄率领着骑兵从战场上脱离出来,立即追了过去。眼看就要到达褒州城下,姚雄率领手下杀上。
就在褒州城守军眼皮底下的东南这条河谷里,一场一面倒的战役又再度打响。
但这次用兵,王巨还是以仁义为主,看到这股援军杀得四散而逃,姚雄命令手下用当地方言大声喝喊,抱头伏地投降,不杀。
其实褒州城中兵力不少,除了这一支近万名援救的兵力外,城中还有近万名守兵,然而看到宋军如此凶悍,一个个不敢出城营救,于是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姚雄将余下降军押向远方。
另一边战事也结束了。
不过还有两万余敌兵逃了出去,最后还有一万余败兵居然成功逃到了大理城,与杨义贞的军队汇合。
这个没办法了,虽然四场战役除了环州寨那场战斗不算,不过那场战斗主要用意也是将杨义贞的兵力逼得华竹部河谷的,余下三场战役才是真正的歼灭。这三场战役都是在河谷或山谷打响的,并且战场都能算是较开阔。
但四周都是莽苍苍的群山,植被无比茂盛,只要能逃出战场,就有大半机率逃过宋军的搜捕。
至于余下的两部联军皆或毙或俘,包括高升泰叔侄,杨贞和在内,全部死于乱兵之中。
燕达又派出人手,继续追剿逃散的敌兵,然后让后方的宋军押着高杨两家丢下的粮草物资先抵达华竹部安置下来。接着数路大军汇合,徐徐抵达褒州城下。
王巨却在善阐城中。翻看着海量的资料。
进入善阐城,王巨就居住在高家,却无意中在高家巨大的书房里发现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其中包括大理各府郡的地图,户籍,部族分布。物产,税赋收入。
王巨估计大理城中的资料都不及高家这边资料详细。以至王巨说一句:“就凭借这些资料,也说明了高家有不臣之心哪。”
这些资料太宝贵了,即便王巨广派斥候,所打听来的情报,也不及这些资料的十分之一。
他立即召集几名得力的管事过来整理。
他自己也要观看,最少大约的都要翻一翻,这才能对大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他又派人继续审问城中关押的各个权贵头领,用他们的口供进一步对这些资料做补充。
看了几天后。看得头晕脑胀,王巨这才从书房里走出来,将黄骅喊来商议,主要就是商议免役钱。
未来云南路的收入一是两税,因为是十税一的轻税制度,所以这项收入实际并不高。
其次是商税,经过王巨打土豪后,基本能执行齐商税政策了,只要是齐商税,商税一项还是可观的。并且王巨计划着除了打通巴蜀与广南西路与大理的商路之外,尽量利用富良江水路的优势与交趾沟通起来,至少能将大理东南地区幅射。此项。看能不能进一步扩大茶马古道,将与吐蕃高原的商路拓展。
所以这个商税以后会成为云南路的主要收入来源了。
榷茶王巨是坚决不同意的,而是将茶叶贸易规划到商税中一道征收。
其次是榷盐�